第一章 诡异的冠型饰 4
作者:桂林一叶      更新:2020-05-30 00:46      字数:2885
  这天下午,杭州古玩专家宋翰林突然打电话来,要李安浦代他去看一件东西。他说自己要为文物杂志写一篇文章,交稿的时间实在太紧,一时赶不过来。请李安浦无论如何帮帮忙。
  宋翰林大半生从事文博工作,担任过博物馆副馆长,后来当了文物商店副总经理,经营上很有一套。退休以后,精力不减当年,依然热衷于搞经营、玩收藏、做研究,尤其熟悉各类良渚玉器,写了不少文章,在文博圈子里很有些影响。李安浦跟他是老相识了,虽然没有正式拜师,在心目中却始终把他作为老师,对他十分尊重。宋翰林委托的事,自然是不能推辞的。
  前些时候,他和几位收藏家创办了一家远古文化博物馆,陈列的史前文物中,不仅有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石器、陶器等,还有十分罕见的异型器——从未见诸书刊、难以名状的骨器、玉器。
  异形器上也有原始刻划字符。
  那些原始刻划字符,大多由简单的短线段、弧线通过并列、垂直、交叉等组成不同的形状。如果说陶符的刻划部位,几乎都在黑皮陶罐的沿口或罐身,而异形器上的刻符则出现在动物胛骨上、石器上,甚或出现在玉器上。有些刻符还与良渚时期最典型的人兽纹同时出现。他们发现了十几件器物上有“台地立鸟”图案,这种图案只在良渚博物院的一件玉璧上见过。由于尚在草始阶段,更多的一时还难以破译,但已有一些刻符能看出人、鸟、兽的象形,辨认出水(川)字。
  究竟是真是伪?究竟是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们具有怎样的学术意义?一切尚在探索之中,过早地下结论于事无补。事实上民间人士的研究各方面局限颇多。但,不管怎么样,良渚文化异形器上的刻划字符——所有关心中国文字史的人,都无法漠视这个现象。
  “一句话,”李安浦爽快地说,“去哪里?”
  “就在谷安市。他们会主动来找你的。”宋翰林嘱咐说:“你就在博物馆等着好了。”
  “好的,没问题!”
  “当然,凭你的目光看几件东西,还不是轻而易举吗?”
  “宋老师您过奖啦。我能跟您比吗?”
  “哪里,哪里……”
  果然,一多会儿,就来了一辆奥迪轿车,司机彬彬有礼地进门来,请李安浦上车,离开博物馆,在大街小巷绕了几圈,驶进了一个新建成的高档住宅区——锦绣花园门口。一路上彼此沉默,没有说任何话。李安浦从来没有到过这里,觉得有些陌生。
  司机很客气地把他交给一个身穿制服的保安,就走了。
  保安将李安浦带进一套宽敞的房子里,引入客厅,也走了。
  奇怪的是房子里空无一人。
  李安浦不知道自己是该坐着,还是该站着。他仔细打量着四周,房子似乎刚刚装修好,摆放的古典家具精美、富丽。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摆放一张红木圆桌,桌上铺设着白色的丝绒。丝绒上有一只锦盒,正静静地躺在那里。
  也许,宋翰林请他帮忙过眼的,就是这件东西?
  李安浦耐心等待了一会,仍然不见有任何人来招呼他,心里不免觉得更奇怪。这里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要躲起来?
  他端详着锦盒,踌躇片刻,终于忍不住伸手打开盒盖。心想,我还是先把东西看了吧。
  打开盒盖,一件冠形饰呈现在面前。
  李安浦顿时吃了一惊。
  怎么……又是冠形饰?
  努力控制内心的波动,他又认真看了一次。它与自己收藏的那一件冠形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也是有纹饰的。
  他默默地注视着冠形饰,又小心翼翼将它取出锦盒,拿在手里,对着光线仔细观察。玉器上的神人兽纹是古朴而精细的。但如果刻意挑剔,从未有一件东西,让他看得如此专心致志,如此神情紧张。尽管是寒意尚存的初春,他的额角上仍沁出了一层汗水。
  随即,他又将冠形饰摆回原处,重重地叹息了一声:
  “咳……”
  就在这时候,客厅的门打开了,匆匆走出来一个从没见过的中年人。他十分抱歉地向李安浦拱拱手说:
  “李先生,真是对不起,连续接了两个电话,被事情耽误了,没有到门口来迎接您!”
  随即,把一只厚厚的信封摆在了李安浦的手边。
  李安浦瞥了一眼,知道里面装着什么,却不露声色,问:
  “这冠形饰……是你的吗?”
  中年人不言可否地朝冠形饰呶呶嘴,笑道:
  “李先生是专家,这样的宝贝很熟悉呀。”
  “工作之便,见过一些。”李安浦坦率地说,“就在最近,我至少还见过两件,跟它是一模一样的。”
  “哦,难怪宋翰林先生说,只要把您请到,真伪就清楚了。能请您鉴定一下吗?”
  “当然能。”李安浦点点头,“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尽管说。”
  “请先说说这冠形饰的来历。”
  “这……为什么呢?”
  “不鉴定来历不明的东西,也算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吧。”李安浦十分自信地笑笑,说,“外面,不管是古玩市场还是私人收藏,良渚玉器越来越多,难免会有仿冒。它的出处就很重要。”
  中年人淡然地摇摇头。
  李安浦是个聪明人,眼睛一转,顿时省悟了:
  “你不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哦,看来你也不是它的主人!”
  “谁是它的主人,这,你就不必多管了。”中年人委婉地说,“我们把事情办好,就够了。”
  李安浦摇摇头。
  “那,你就把它作为传世品来鉴定嘛。”中年人诡谲地笑笑说,“几经周折,才转到这里。它最初是在哪儿出土的,很难说得清楚了,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离不开太湖流域吧!”
  “嗬,你把它当作和田老玉了?”
  “据我所知,传世品是有的。玩良渚古玉的,明清时期就很多,总会传下来。乾隆皇帝当年不是也很喜欢玩良渚玉器吗?还有不少流传到了海外,至今仍在欧美的博物馆……”
  “这些是常识,一点也没错。不过,我还是要多一句嘴,请你转告这件玉器的主人,最好少玩这种东西。”李安浦一股劲上来了,有些执拗,说出了一句冲撞人的话,“它不是毒品,也不是枪支弹药,可是弄得不好,会影响前程的!”
  “我……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你也许不知道,十几年前,俞墩遗址失窃了几件出土文物,其中有玉琮,也有冠形饰。这个案件至今还没有破,有关会议上常常会提起。做我们这一行的,谁不想洁身自好呢?……”
  中年人伸手阻止他继续往下说:
  “谢谢你,李先生,从你的话里我已经得到了答案。这是你的报酬,拿着吧,不必客气。保安在门外等你,他会送你上出租车的!”
  这下子,轮到李安浦发傻了。中年人硬塞给他一只厚厚的信封,像是一只烫手的山芋,拿也不好,丢也不好。
  他暗自嘀咕,在人们的心目中,宋翰林历来是个很清高的人,埋头做学问,不屑于与商贾为伍。可今天他委托自己所做的,好像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看来,人是会变的。那,冠形饰会不会变呢?
  在这里待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
  他不知自己是怎么离开锦绣花园的。
  那只信封,记得是被不由分说地塞进了口袋。他紧紧捏住信封,手指上渗出了一层汗水,心里是别一种滋味。这钱,竟让他生出了些许犯罪感。说真的,充当专家,收一点鉴定费,这类事并不是没做过。但理智告诉他,眼前的这笔钱是怎么也不能收的,于是乘那人不注意,把信封悄悄留在了门外的鞋柜上。
  假如不是这样做,今晚会失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