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回乡祭祖
作者:月如弓      更新:2021-07-26 04:17      字数:5153
  为预防八年后的大变乱,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与后手,乐天经营两浙也是费了许多心思的,因为有了巨大财势,两浙路沿海一代暗中也成了乐天的天下。
  随即乐天追问道:“杭州知府与钱塘知县没寻汝等什么麻烦罢?”
  李梁回道:“这些做官的都鬼精的很,知晓二弟与你王中外的关系,更惧二弟你的权势,这些人睁只眼闭之眼,并不会刁难,而且每岁他们也收了咱们不好的好处,傻子才会掘自己的饭碗。”
  没有愣头青便好,乐天暗道,不像当初的自己不按套路出牌,生生将钱塘以至杭州被自己搅了个底朝天。
  乐天继续追问道:“东瀛岛根那边怎么样?”
  “岛根那边就是个银山呐!”听乐天问起岛根,李梁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据从国内请去的炼银师傅说,国内的银矿根本就没法与岛根比,那岛根就是一座几乎取之不尽的聚宝盆呐。”
  “我是问你,那边的管理怎么样?”乐天问道。
  李梁忙回道:“二弟放心了,我、童揽、张彪三人按每人半年轮流前去岛根监督,身边的人也是招募的可靠可信之人,在岛根我们常驻兵马近一千人,这些人除了一部人负责护送商队,还要保护矿山,从事采矿的工人与炼银的匠人也有千把人,碍于我们的力量,那些岛根人根本不敢靠近我们采银的地方。”
  李梁、童揽、张彪都是自己的姻亲,而且为人可靠,是可以任赖的人。
  此时东瀛那个地方,一个地方军阀手底下能有千把人就是顶尖的势力了,乐天自是不怕那些东瀛人有什么不利的举动。
  说到这里,李梁犹豫起来:“只是……”
  听姐丈李梁忽的犹豫起来,乐天挑眉:“只是什么?”
  李梁言道:“岛根倒是无忧,为兄耽忧的是杭州!”
  乐天眯起了眼睛问道:“姐丈担心的莫非是两浙路即将生乱,怕我等的生意与置下的产业要受到波及?”
  “二弟也知道两浙路要生乱?”李梁惊问道。
  点了点头,乐天接着说道:“还是姐丈将两浙路的情况说与我知晓罢!”
  “二弟你是不知道,现下的两浙路早己经乱了套了!”听乐天发问,李梁直摇头叹气:“我此前听说了,京东西与河北等路己经闹将起来了,长此以往下去,不是为兄危言悚听两浙怕是必会与京东西、河北诸路一个模样。”
  知道历史大势,乐天自然不以为意:“不过一年半的光景,东南比以前更乱了?”
  李梁言道:“陛正在汴都修了艮岳,要从两浙挑选名贵的花石,先且不如搜罗这些花石,便是将这些搜罗来的花石运到汴都,都起了不小的风波。说的是为了运送花石纲到汴京去,要钱啊,从哪来?就侵夺地方的粮饷。
  州县的钱被夺走,官爷们该办的事还得办啊,那就只有再从民间去取。对吏官们而言,这还不是啥大事。真正的问题在于,连那些船上的船夫,都仗着给皇上运花石纲,一点面子也不给他们,动辄臭骂一顿。这如何能忍?
  当官的尚且如此,那些帮衬的小民,稍有不如意,即被打被敲,也就是常事了,而且人家身负皇命,还不敢抱怨。于是,只能以眼神会意。”
  乐天摇头,叹气道:“没想到两浙路乱成这个样子,便是做父母官的想管也管不得,怕还是要挨上一顿臭骂,弄不好握还要被参掉头上的乌纱。”
  “当官的不好过,做老百姓的更不好过!”李梁接着说道:“那些走漕运的船夫自然牛气,走海运的,就惨咯,狂风大浪,枉死无算。
  参与其间的民夫,更是深受其害。若有奇石,哪怕在深不可测的江海里,也得去捞上来,不管是冬天夏天,热死的,冻死的,不计其数。”
  “由此来看,江南百姓比北方百姓更会忍耐!”乐天轻哼了一声:“若不是乐某处置了杨戬,怕是现下京畿附近己然乱了起来。”
  “官吏、小民受害深重,那中产之家也不能置身事外,更跑不脱!”李梁摇头,继教说道:“谁家有好看的石头树木,放在以前,那是修身养性用的。朋友来了,赞叹一番,能满足一下虚荣心。现在呢?快去找人扔掉,扔得越远越好。
  否则,那些穷凶极恶的官兵,冲进来用黄泥将其封上,就说是皇上要的。从此你摸都不能摸!而且,先不拿走,让你帮忙守着,出了点问题,唯你是问。到了取走之时,又是拆墙砍树,民间财产肆意毁坏,还没得赔。被征发的民夫,卖田卖女,才能供应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在两浙路有心思造反的人越来越多。”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乐天摇头苦笑,“诗圣杜甫人老人说的不错,眼下这乾坤果然倒转了!”
  看着乐天,李梁笑着说道:“为兄是看了,这两浙民变只是早晚之说,本朝有驸马不得干政之说,但国存亡之际也顾不得这么多了,二弟你虽然做了驸马,怕是天子早晚还要你领兵前去围剿。”
  乐天笑着摇头:“西北能征惯战之将甚多,还真未必能轮得到我!”
  看着乐天,李梁面色忽变的凝重十足:“甚是二弟真被派去平乱,还望二弟念及两浙百姓所受花石纲之苦,少造杀孽,因为这些百姓也是逼不得己!”
  说完,李梁起身面对自己,恭身施了一礼。
  见状,乐天忙起身对着李梁回礼,口中惊道:“姐丈莫要折煞小弟。”
  没想到在衙门里做差伇的姐丈现下也变的光明磊落起来,难道是这江南的水土太养人了么。
  午间,就在乐天吃团圆饭时,有宫中小宦官来传旨,五月六日,行系亲之礼。
  按宋之例制,在行系亲之礼前,先行册公主之礼,册公主也就是公主的正式名号,随即便行系亲之礼,系亲之礼实际上就是授予被选驸马者驸马都尉一职,同时赐玉带、袭衣、银鞍勒马,彩色的绫罗绸缎百匹,也就意味着乐天成了皇帝的准女婿,同时又赐下至少一万两白银,来做为娶驸马公主的花费。
  在北宋甚至嫁公主的赐钱,要比王爷娶王妃的聘礼还要多上一倍。
  在英宗朝以前,嫁公主皇家还要刚府宅的,只是英宗朝时财政赤字太大,朝廷支撑起来太过艰难,只好将这个规矩废了去。
  眼下才五月初二,五月初六才行系亲礼,给予时间是让乐天上些做准备,当然杨戬宅现下也正忙于重新装修之中,毕竟要做为大婚之用的。同时乐天派李梁动身前往平舆,为乐天祖墓重新订制墓碑,准备追封一众事宜。
  宋朝在建立之初,赵匤胤兄弟二人认为皇族地位尊贵,所以并没有完全按照“六礼”施行皇族的婚姻,特别是公主成婚,更是抛开了“六礼”,所以在宋仁宗嘉佑年间以前,公主成婚是不需经纳采,不能问名。举行大婚的日子先要由宫中司管礼仪之人选择,然后再由皇帝定夺,可以说自周至唐代形成的婚前六礼基本被宋朝皇室抛弃了。
  仁宗当政后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失妥当,诏令公主出嫁前必须行五礼,这样做才能突显出婚姻的隆重与严肃。
  北宋时,驸马尚主后会有一个奇怪的变动,就是会将驸马本人在家族中的地位拔高一个辈分,变成和自己亲生父亲的同辈人。驸马们除了在家中升辈外,还须将自己的名字改得和父辈排名相符,后世称为“宋驸马尚主多易其名,使与父同行。”
  至于北宋实行驸马“尚主升行”的目的,《宋史英宗本纪》记载英皇语录,是因为“国家旧制,士大夫之子有尚帝女,皆升行以避舅姑之尊。”即将驸马辈分人为升高,使和父亲平辈,以避免以公主的皇女之尊向臣下身份的公婆行跪拜礼。
  可以说这是很尴尬的一件事,儿子娶了公主后与父亲成了兄弟,爷爷与孙子成了父子辈,侄子与自家兄弟成了平辈,而且在聚餐吃饭时,公主生子也要坐于自家兄弟之上首,叔伯兄弟皆是无奈,又无法挑剔,这画面实在是太有黑色幽默感……
  除了当驸马不能从政没有前途外,这驸马升平也是许多人不愿成为驸马的原因,直到英宗朝,有御史中丞贾黯建言:“国朝公主出降,皆以祖为父,以父为兄,遂废公主事。姑之礼,臣常惜之。臣愿陛下诏诸公主下降,其有舅姑者,皆令备礼,于以厚人伦,正风俗,无大于此矣!”
  对此英宗深表赞同,曾言“以为废人伦,不可为天下法,思所以厘正之,”但就在他准备“诏有司革之”时病重直至身亡,神宗即位后,就以遵从英宗遗念为由,废了驸马升行,同时命公主“行舅姑之礼,驸马都尉王师约更不升行。公主见舅姑礼自此始。”
  至此,运行数十年的“尚主升行”制度至此废除。所以乐天可不必回到家里扫墓喊自己父亲叫兄长,自己的爷爷叫……
  五月六日在乐府举行的系亲礼,又令乐府吹吹打打的热闹了好一阵子。
  ……
  杨戬倒了台,公田所被天子罢去,将公田所霸占土地归还百姓,这对大宋百姓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平舆老县的百姓更是挺直了腰杆子,便是早晚去趟蔡州也是将腰挺的直直的,若是有人敢瞧不起平舆人,骂平舆人乡老佬,平舆老百姓就会将乐天抬出来怒怼他。
  天下谁不知道,若没有乐天,那些被公田所霸占的土地如何能回到老百姓的手里,每第有此事发生,那些蔡州人也瞬间站在了平舆人的立场上。
  随着公田所的瓦解,设在平舆县的分所也随之崩溃,平素那些附庸横行之人也被下入大狱,正所谓天高皇帝远,平舆的百姓差伇连同县太爷也恨透了这些狐假虎威的人,动刑时处处下着死手,死的死残的残,能活着出来的人基本上也与废了差不多。
  五月初九这日,排衙还未曾散去,却见有飞骑从远处狂奔而来,随即勒住了马头,停在了县衙前,只听来人叫道:“吾乃钦差先行官,钦差大人与平舆侯乐侯爷即将到平舆,请平舆知县速速迎接!”
  什么?钦差?
  县衙的老门子头脑嗡的一下懵了起来,自己在平舆县衙做了近三十年的门子,什么时候听说过有钦差到来啊,莫说是这三十年,便是推到前朝,这平舆县也钦差到来啊,这难道是出了什么大事不成?
  这老门子惊愕讲惊愕,但很快又恢复了正常,连同平舆侯也来了,平舆侯是谁啊,不就是曾在县衙做过书吏的乐押司么,能和乐押司一齐来平舆,这钦差想必是没恶意的,随之这老门子打开了思路,又想起了前几日曾在本县做过捕头的李梁也回来过,还与一众老兄弟喝过酒。
  追封乐天祖上一事,朝廷一日不正式的诏令,乐天便不能早一日为自己的祖上刻制新的墓碑,以免有逾制之嫌,被那些言官揪住参劾就不好了,所以乐天也是留了心眼,自家祖上三代的墓碑虽然重制了,但上面的官衔并没有刻上去,只等朝廷正式的封诰后才能刻上去。
  五月初九到平舆,稍做休息,余下的两日乐天要与本同乡故旧相聚,毕竟是衣锦还乡了,正如楚霸王言,富贵不还乡,有如锦衣夜行。
  五月十二这日,是乐家正式受诰的日子。
  消息传出之后,惹来无数看热闹的民众,整个平舆县百姓来了大半,乐天家附近挤满了人,人山人海,观者如潮。
  平舆知县不禁唏嘘,记得两年前自己刚刚在平舆任上上任三个月的时候,乐天与自己同品同级,都是从八品的存在,上次二人是同时行礼,仅仅是两年之后,对方是高高在上的侯爷,自己再见到乐天便要一躬到地了。
  蔡州张知州还有蔡州的一众官吏,蔡州的一众商贾还有平舆的一众富户,不管是与乐天有没有交情,尽皆派人前来观礼。
  听闻乐天做了驸马,这是令许多人惋惜的,但因扳倒杨戬,乐天的清名也传扬了出去。
  受诰仪式是在乐天的那三间老宅里举行的。乐家老宅里摆的简朴,家中早经过李梁的理,在打扫干净后属中正中置一主案,留着放置诏书之用,下首再置一矮案,留着放置燃香。
  受封仪式前后简单的很,在良辰吉时,有彩亭鼓乐伴送下,那随乐天来平舆做为钦差的内侍宦官乘轿子来到乐家,乐天出门相迎,阿姊乐氏迎在里屋,随后钦差入正厅,将诰书置于诰案,在赞礼官的高呼声中,乐家对着诰案五拜三叩首。
  随即,这做为钦差的宦官手捧诏书立于上位宣诰,宣完之后乐家再山呼匀,至此受诰完成,一众人前来贺喜。
  家里虽然一堆妾室,但妾只能是妾,依三纲五常是上不得台面,做不得主的,所以乐天没有带来,所以这主内的事便,乐天便交给阿姊乐氏了。
  随后受诰开始进入到第二阶段,告祭祖先。
  乐家在平舆是小门小户,乐天没有叔叔大爷,也没有近门本家,乐家根本没有祠堂,所以这告祭祖先只能去墓地告祭。
  乐家真正的老宅不在平舆县城,是在李屯镇乡下,所以乐天要去祖坟上拜祭,于是乐天手捧诰书向李屯镇行进,一路行来令围观的百姓过足了眼瘾。
  告祭完祖先,随后便是换墓碑、建牌坊。
  乐大人不差银子,跟着乐天干,李梁腰包也是鼓鼓,知晓乐天来到家乡后还要急着赶回汴都,多请人多出钱,墓碑、牌坊己然准备的差不多了,在受诰的第二日便立好了。
  重新安置墓碑,立牌坊又是一场盛大的仪式,当然乐天也有“烧喜纸”之意。
  烧喜纸,就是在结婚前要去上墓,将家里将要发生的喜事告诉祖先,求得祖先的保佑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的官衔,刻在曾祖、祖父、父亲名字的前面,正二品武官的最高级别,理论上与太尉是一个层次的,这是赵佶诰封乐天祖上三代的官职,当然是虚职。
  所有围观之人看着墓碑上的官职,皆是不胜唏嘘,这样的官职莫说在平舆便是在整个蔡州也没有人能与乐家相比了。
  乐天眼下都是正三品文官的存在,乐家祖上自然担得起正二品武官的职位,当然这么封也是有讲究的,北宋公主嫁的大多都是武将家庭,鲜有文臣与皇家结亲的,所以诰封驸马祖上也都是武将的职称。
  只是看着自家祖上那三块新制的墓碑,乐天心里有说不清的怪异感,因为此事若是说出来,怕是自家阿姊怕是又要数落自己,甚至免不得要动棍棒教训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