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残疾老人
作者:青丝易老      更新:2021-08-05 18:56      字数:2046
  “太好了!一个大难题解决了!你们知道吗?我今天敲了元颢老大一笔竹杆,八十石粮!”
  兴奋得忘乎所以的鹿晓白比了个“八”字手势,待见到兄弟俩露出难以言述的表情时,才顿悟元颢于他们而言是个敏感词,而她却像谈论天气那样漫不经心。
  元子攸不会起醋意吧?如此想着,还是忍不住心虚偷瞟过去,却被他眼底眉间少有的暖意激得越发心虚:他居然这么和善!是在刻意隐藏愤怒吗?
  思路七拐八弯,嘴巴却没闲着,鹿晓白干脆找来纸张,标出各项重点:“接下来还有发布告、挂横幅、安保工作……”
  连比带划侃侃而谈,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展颜轻笑,犹如指点沙盘运筹帷幄的将帅,展示着令人诧异惊叹的调度能力。
  元子正由衷叹服:“还好你不是男子,不然没我们什么事了。”
  鹿晓白得意而笑:“这是你说得最正确的一句话!”
  “合着我之前说的话都错了?”元子正不满地叫道。
  元子讷笑道:“错倒是没错,只是没有投其所好。能合晓白心意的才是正确的。”看元子正无话可说,鹿晓白掩嘴呵呵直乐。
  自家兄弟与自己的媳妇儿谈笑风生,自己却只能作壁上观,元子攸心里有些不舒服,略有妒忌,深感懊悔,原来她这两天出去是为了赈灾义举,他却小鸡肚肠地尽想些龌龊之事!
  唉,他很讨厌自己,只要涉及元颢,头脑便无法清醒。昨天决心与她白首相携,今天却故意当着她面与司茗作出亲热之状,她,该伤透心了吧?
  虽然她当时表现得很无所谓,而他也确实因她的无所谓而深感挫败。但冷静下来一想,这不就是她一贯的作风?明明在意却装得满不在乎,明明害怕却显得毫不畏惧。只为了不想波及他的情绪。
  总要在伤害她之后才明白她的好,一次又一次。而她从不计较不迁怒,依然故我加紧对他进行启智训练。大度如她,令他自惭形秽!
  元子攸,不可再对她乱加臆测了!他再次告诫自己。
  为期三天的赈济活动正式启动,消息一传出,整个洛阳炸了窝似的,个个奔走相告,纷纷表示天上的馅饼不会那么好彩砸到自己头上。但捡便宜的心理还是让他们对这次活动充满期待。
  经受雨水洗礼之后的洛阳城一片新绿,这天一大早,城东郭门外人头攒动,人们三三两两结群而站,引颈观望那临时搭起的三个粥棚,却不敢上前一步。
  鹿晓白指挥“义工”们各就各位各司其职,直至日上中天,当一车又一车的米面运来,一锅又一锅热腾腾的米粥冒着香味,衣衫褴褛的人们才迟疑着围上来。
  其中也不乏本地好吃懒做之人来蹭饭的,鹿晓白也不细问,一视同仁,不久便人满为患。
  幸好她有先见之明,坚持搭三个粥棚,并让人打好一根根木桩,用布条隔出几条通道,捐赠的、领粮的、领粥的、当兵的……都在相应的通道排队。
  萧烈没有食言,不单弄到优惠劵,还有不少米面,不巧的是他要出门一趟,估计一周内回不来。东西是元子正到他家去拿回来的。
  元子正请来两个朋友帮忙登记灾民人数、去留意向,姐夫李彧也被请来帮忙。
  一身男装的她,带着元子攸坐在元子正身旁,元子正登记捐赠人姓名,数量便由元子攸登记,之前教他的阿拉伯数字此时全派上用场,方便快捷。她则依据数额多寡回馈对方相应优惠劵。
  退朝后的元子讷与元颢坐在酒馆里喝茶,时而出来巡视一番。望着热火朝天的场面,感叹这个小女子的脑瓜子着实不同凡响,不仅令其他女子黯然失色,也令身为男子的他们自叹弗如。
  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第一天圆满结束,第二天如是,第三天……
  当那个怪物一样的残疾人出现在眼前时,鹿晓白着实吓了一跳。
  一头灰白长发披散下来,罩住大半个身子,也遮住了半边脸,看不清五官,从他眼窝里射出的寒光令人莫名惊悸,四肢尤其与众不同,从手腕处、膝盖处齐齐断开,一望而知是后天人为,而且年月已久,断处显得光滑,不知是何恩怨情仇让他受此折磨。
  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板底装着轱辘,一双残臂撑地,划船般带动着木板前行,发出咕噜啦咕噜啦的声音。周围的人纷纷避开,闪出一条路。
  鹿晓白正好抡着大勺舀粥。别人多是拿着自家的锅碗瓢盆来装,而他什么也没有。别人都是手捧着碗站着,大勺一扣就是一碗粥,而他却那么低,长柄大勺隔着长桌根本够不着。
  她取来一只大碗,装满了端到粥棚边上的一根大柱子下,让他坐那里慢慢吃。
  他两只光秃秃的前臂捧起大碗,动作娴熟而又笨拙,像动物似的。不知他平时是怎么过的,竟能熬过这许多岁月。
  生命原本很脆弱,脆弱中又见顽强。如一颗种子,只要有土壤,也能从磐石底下发芽生长。一口粥不多,却能让生命得以延续。
  头一天开棚时,鹿晓白便安排元颢先发表演说,大意为太后皇上体恤民情,下传圣旨,达官贵人纷纷解囊,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太后和皇上不会忘了老百姓,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定能渡过难关……
  虽然有意把太后形象化为救苦救难观世音,但人们纷纷议论的,却是长乐王元子攸人傻心善,长乐王妃鹿晓白人美心美,是长乐王夫妇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重新燃起希望的人们主动分工,许多体力尚壮的人自觉集合到元颢指定的地点,准备翌日前往伊阙。
  李彧负责集中愿意服兵役的壮丁。那些来捐赠的富人也顺便领走佣工,剩下不肯留下不想当兵的人,便发给米面与安家费,让他们回家乡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