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作者:时镜      更新:2020-11-14 10:56      字数:3604
  可就在刚一转身,想要开口的刹那——
  方才对面洗尘轩开窗后的场景,如同一卷画幅般,忽然回到了她的脑海,定在了其中一个安静的角落。
  她的心轻轻地颤了那么一下,连着身体都仿佛有刹那的僵硬,于是也不知怀着怎样一种奇怪的希冀,她竟重新转过了身,再一次向对面窗内望去!
  洗尘轩内摆了宴,桌上摆的是玉盘珍羞,桌旁坐的都是朝廷命官。
  陈瀛一来便被众人请到了上首。
  他在这一干人中毕竟是官阶很高的,且是刑部的堂官,众人说笑间都举起了酒盏来劝他的酒,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显得热闹无比。
  于是那安静的一角,便显得格格不入。
  被那扇雕花的窗扇遮挡着,姜雪宁只能看见他被遮挡了些许的侧影。一身下品官员常穿着的藏青细布圆领袍,两袖略宽,随那一双修长但手指骨节突出的手掌,轻轻压在分开的两膝之上。
  坐在圆凳上,脊背笔直。
  张遮向外看着连绵的雨幕。
  背后满室应酬的热闹,仿佛都沾不着他一身的清冷静肃,与他全无干系。
  即便只是瞥着这样一道实在算不上完整清晰的侧影,可姜雪宁就是能够肯定——
  是他。
  再不会有别人。
  这样安静看雨的姿态,过去了这么久,这么久,竟然还深深地刻在她记忆之中,无法消磨掉一丝痕迹。
  张大人,还是这样喜欢看雨啊……
  这一刻,姜雪宁眼底竟有一股潮热的泪意在涌。
  上一世的所有顷刻间全翻了出来。
  大雨的亭下,是他站在台阶下伸手撕去了被她故意使坏踩着的官袍一角,再抬起头来望着她时,眼睫上沾满的雨珠;
  午后的乾清宫里,是他垂首立在殿下,在她面前压低了视线不敢抬起时,手掌慢慢攥紧了的僵硬弧度;
  泥泞的驿道上,是他捂了受伤的肩膀,向着崴了脚的她伸出手来时,微微滚动的喉结,和地上蜿蜒的血水;
  ……
  她做什么不好,偏要由着自己去招惹这样好的一个人呢?
  大抵是她心里藏着一只魔鬼,要把白的染黑,要把清的搅浊,要把那高高立在圣堂上的人都拽下来,在人世烟火的苦痛里打转挣扎……
  如此,方觉满足。
  上一世,她欠燕临的,燕临都十倍百倍地报复回来了;可欠张遮的,便是舍了那一条命,她也偿还不了。
  她是张遮清正凛冽一生里,终究没有跨过的魔障。
  而张遮,却是她尘埃覆满的心内,最后一角不染的净土。
  曾有过那么几个刹那,她想:如果不是皇后,她要不顾一切地嫁给这个人。从此以后,举袖为他拂去衣上每一点污浊的尘埃,俯身为他拾起前路每一块绊脚的瓦砾,变成一个好人,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他对自己的好。
  可她终究是皇后。
  一颗为尘俗所蔽的心,害了自己,也害了他。
  姜雪宁望着对面,视线里慢慢一片模糊,只是不知到底是因为那倾盆的雨水,还是因为那上涌的泪水……
  有人从洗尘轩的楼下匆匆上去。
  长久坐在窗下的张遮,终于动了一动。
  那人对他说了什么,他便点了点头,起身来向旁人道别,也不看他们是什么脸色,就从开着的房门里面走了出去。
  一路下楼。
  洗尘轩的堂倌在门前给他递了伞,他接过,将那深青色的油纸伞撑开,打了起来。
  在伞沿抬起的时候,那一张轮廓深刻面庞也在伞下出露,从清冷的下颌,到紧抿的薄唇,再到挺直的鼻梁,还有那平静修狭的眼,微微颦蹙的长眉……
  仿佛感知到什么一般,他的视线抬了起来。
  于是就这样正正地撞上了。
  隔着如帘似烟的雨幕与长街,她在楼上窗边,他在楼下阶前。
  姜雪宁眼底,一滴滚泪毫无征兆地坠下。
  伞尖上一滴冷雨,轻轻落在张遮的手背。
  他觉着自己像是被烙了一下。
  那模样明媚的少女,洗去了一身的铅华,没有了那隐约的偏执,就这样干净而柔美的,站在他最爱的大雨后面,用一双同样下着雨的眼望他。
  这一刻,执伞的手指用力地握紧了。
  可他终究没有走过去,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只是在久久的凝望之后,垂下了自己的目光,走下台阶,让那一把撑开的伞遮掩了自己所有的秘密,在她的视线里渐渐行远。
  姜雪宁于是想:真好,一切都还没有发生。
  第40章 前世过往
  张遮乃是吏考出身。
  吏考不同于进士, 考后择优所录的吏员与一般食君俸禄的官员不同,招进公门之后,是“事急则用, 事定则罢”, 算是临时在官府辅佐官员们办事。本朝向有定规,“吏”不能当御史,也不能再参与科考,所以一般而言会参加吏考的都是屡试不中或出身寒微之人。
  张遮属后者。
  他年幼失怙, 仅有寡母抚养长大,虽才干优长,于八股、经艺、策略却不十分通晓, 吏考后供职于河南道监察御史顾春芳手下, 专司平冤、治律之事,竟有奇才。
  顾春芳因此破格将他举荐给了朝廷。
  未三年便因在御前对一桩疑案做出了评判, 被圣上看中,点为了刑科给事中。
  只是上一世,他往后的仕途走得实在不很平顺, 满满都是坎坷。
  姜雪宁想起来都觉着口中发涩。
  他本可以名垂青史, 以“直”、以“正”而远离宫廷那些纷扰的争斗,可偏偏被她卷了进去。
  张遮刚升任刑部侍郎的时候,锦衣卫想要彻底掌握刑狱之权, 可张遮却觉锦衣卫行事嚣张、滥用私刑, 两司之间颇有职权冲突,因而总是针锋相对。
  偏生周寅之便掌着北镇抚司。
  他一心要铲除张遮,张遮则一力要收回刑狱之权, 且多次弹劾周寅之徇私枉法、败坏朝纲。
  两人水火不容。
  周寅之的背后便是姜雪宁,她彼时正与萧氏一族作对, 多有用得着周寅之的地方,所以一开始看张遮便如看绊脚石,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一开始,是因立场百般刁难;
  后来却是发现这人冷面,戏弄起来着实好玩。
  她毕竟是皇后,便是言行举止过分一些,张遮也招惹不起,所以早些时候大半是忍她、让她,可她并不是什么见好就收的人,反而越发得寸进尺。
  张遮于是常以忠言劝告她。
  姜雪宁那时也算是被众人都捧着,并不将这些忠言放在眼底,只觉得这人迂腐,冥顽不化。直到后来萧姝与萧氏一族步步紧逼,竟有一日拿着了周寅之一干党羽营私受贿的证据,一朝全捅了出来,还故意交由刑部审理,让此案落在了张遮手中。
  前朝与后宫息息相关。
  萧姝心高气傲,盯准的就是皇后之位,且她如今有孕,诞下皇嗣便了不得了,若再让她在前朝把自己的势力打下去,成功得着后位,那姜雪宁便算得上是死无葬身之地。
  毕竟先前她与萧氏争斗得那么狠。
  她和萧姝,不管是谁得到了机会,都不会放任自己的仇敌安然无恙的。
  一夕之间,姜雪宁忽然就到了进退维谷似乎只有引颈受戮的境地。
  人们总爱锦上添花,却很少雪中送炭。
  在她势头盛极时聚拢过来的人们忽然就跟退潮一般散了。
  可姜雪宁还不想死。
  于是,她选择了张遮。
  那一天,沈玠在乾清宫召见几位阁臣包括谢危在内,另有负责审理此案的张遮,一直到宫门下钥都还没谈完,所以便传旨让几位大人留宿宫中。
  姜雪宁便站在长长的宫墙下等待。
  她的身影被高墙的阴影覆盖。
  引路的小太监在前面打着灯笼,照着一前一后两人的身影,远远地朝这边走近。
  走在前面的那人是谢危。
  大约是因为走得近了,他一眼认出了她来,竟然停下了脚步,说:“忽然想起早上有方玉佩落在内阁值房了,我回去取,张大人先走吧。”
  说罢他转身往回去。
  其中一名小太监立刻打了灯笼跟上。
  这时,姜雪宁才从那一片阴影之中走了出来,望着留在原地的那个人道:“张大人,本宫有话想跟你说。”
  张遮似乎没想到她竟大胆到敢在这夜半宫中,将他拦住。
  更不用说今日还有谢太师同行。
  他静默地垂下了眼帘,已猜出了她的来意,只道:“娘娘之请,恕张遮难从命。”
  夜色深深,孤男寡女。
  一个是皇后,一个是外臣。
  张遮立身虽正,但也恐积销毁骨,仅说完这一句,便要躬身行礼退让避嫌,可他才要走开,姜雪宁便伸手拽住了他宽大的官服袖袍。
  迈开的脚步,顿时停下。
  她纤长雪白的手指搭在那深色的绣纹上,微微仰眸望着他,嗓音里有轻微的颤声:“大人要看着我死吗?”
  张遮无言。
  姜雪宁的手指便慢慢扣紧了,透明圆润的指甲上是鲜红蔻丹,在暗昧的夜色中有一种惊心的靡艳,她用一种自己并不习惯的柔软姿态去恳求他:“马车从驿道上翻出去,你宁肯折了腿也护着我;天教乱党刺杀,我藏在荒草丛里,你却甘冒奇险去将他们引开。张遮,你对我这样好,便不能一直对我这样好吗?”
  那一刻,他垂在身侧僵硬的手掌,缓缓握紧了,道:“娘娘是一国之母,张遮是一朝之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遇难遇险,以命换娘娘无虞,乃是张遮分内之事。但周寅之党羽一案,本是国事,一朝兴衰皆系于此,张遮不敢徇私。”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