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几时方到?
作者:梦持灬      更新:2021-03-16 00:51      字数:2689
  黎山老母辞了观音菩萨后,独自郁闷,若不来这一趟倒还好一些儿,到底有些盼头,现在已彻底失望。
  她本想去兜率宫走一趟,忽又觉心灰意冷,隧作罢,归隐山中不题。
  她的行动自离不开道祖的法眼,早有人将三藏等人的行踪报于兜率宫中。
  老君本以为这几人成不了什么气候,然黎山老母带着三位菩萨这番胡闹,却让他起了心思。
  老母主动欠了菩萨一个人情,这是向灵山示好。
  照黎山老母的身份地位,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开端。
  所以他降了一道符召。
  话说离三藏等人尚有数日行程,有一山名唤万寿山,山中有一座观宇叫五脏观,主持称为镇元子,又称与世同君。
  这人来头极大,他本是太上老祖不记名的弟子,曾与三清随老祖习过道法,虽及不上三清的道行,却也是那批最早成仙的人,故唤为地仙之祖。
  镇元子道法较三清虽有逊之,然其心性与老祖最近,因见各人尔虞我诈,大感失望。
  三界平定后,他心灰意冷。并没有受天庭之职,只散游天下,传道四方,亦没有参与玉帝与三清之间的恩怨。
  后来老君教化佛家,回到天庭,不想佛家内部竞争剧烈,又有后起之秀如来佛老等人继承佛宗,与玉帝联合,制衡三清等上八洞诸仙。
  各方争斗逐渐明朗。
  如来,玉帝,老君三者互相掣肘,僵持不下。这时候老君为扩大势力,将手伸到了下界各方散仙,早有拉笼号为地仙之祖的镇元子之意。
  玉帝与如来也不甘落后。
  然镇元子并没有公开表态,他既去过兜率宫,也面圣过灵霄宝殿,亦参加过灵山的盂兰盆会。
  各方游走,从容不迫。
  后羿之难后,老君于花果山开凿仙石,曾托镇元子在花果山照料。
  镇元子答应照料仙石,一来是因为老君亲自开了声,二来最主要这是块补天的仙石,是太上老祖的遗物。
  镇元子一向尊崇太上老祖,遂答应老君的请求。
  故那块镌着“花果山福地,山帘洞洞天”的石碣,正是他的手笔。
  因老君曾言“照料此石当汝弟。”故他离开之后,仍安排好了一切,直至悟空离开花果山去寻道为止。
  这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老君为答谢他,曾多次寄往书信,亦多次邀其至兜率宫论法。
  二人的关系似乎大有长进。
  这段时间里,如来亦派过金禅长老与他交厚过,玉帝自然也不甘落后,故瑶池宴会,镇元子是常客。
  三家力争无果,镇元子仍是那样遨游四方,似乎并不打算向谁靠拢。
  但这样做有一个坏处,他的势力太小了。
  小到只有一个五脏观。
  任何一个作为第一批成神的大人物,势力都比他大。
  这是个致命的劣势。
  故三方都逼他表态时,他就没有办法拒绝。
  当看到老君符召时,他便知道这一天已经快到了。
  然而接过老君的符召后,元始天尊的符召亦来了。
  镇元子看着两份邀请简贴,亦觉无奈,苦笑道:“你们自己人都还没分出高下,何苦拖我下水。”
  …………
  …………
  却说取经一行自别了那场闹剧,行者遂领师父上了大路。在路餐风宿水,行罢多时,忽见有高山挡路,三藏勒马停鞭道:“徒弟,前面一山,必须仔细,恐有妖魔作耗,侵害吾党。”
  不得不说三藏的警觉性是最高的,没有办法,他是众矢之的,故不能掉以轻心。
  其实也是有了经验,当初离开长安边境时,那一幕血淋淋的教训,实是让他触目惊心,难以忘怀。
  行者道:“马前但有我等三人,怕甚妖魔?”
  其实三藏的话语也有试探行者的意思,听了他的话后,三藏便知这里没有危险,若有妖魔,行者一般是不会这般说的。
  因此,安心前进。
  只见那座山,真是好山:高山峻极,大势峥嵘。根接昆仑脉,顶摩霄汉中。白鹤每来栖桧柏,玄猿时复挂藤萝。
  乃是仙山真福地,蓬莱阆苑只如然。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
  有仙气。
  这个三藏也看出来了,甚至认为这种仙家之气有灵山的水准,在马上欢喜道:“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
  三藏的眼光一向是不错的。
  行者自然知道灵山的位置,遂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
  沙僧闻言,脱口而出问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
  他本出自灵山,当然知道灵山在何处。他明知故问,就是想套出悟空当时究竟在何处得道。
  这是他当了多年卷帘大将的自然反应,并非是真的要追查什么。
  按照正常来说,第一个问这句话的,应该是三藏,不该是沙僧。
  行者圆滑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
  等于没说。
  八戒道:“哥啊,要走几年才得到?”
  八戒这个问题很有水平,所以很难答。
  就像当时观音领了佛旨下灵山时,驻灵山脚下的金顶大仙就曾问过菩萨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在问,除了至灵山取经,这一路上还有什么其他目的?
  菩萨当时给出的答案是两三年,这自然是诳语。然而菩萨说话很有水平,她说“约莫两三年。”
  约莫,并不一定是,所以你也找不出她的问题。
  那八戒为何也要问悟空这个问题?
  因为这一路上都是悟空在领路而行,而且悟空曾经对他说过,打倒妖怪,是有功果的。
  所以悟空领路的目的,就是奉旨清除一些妖怪。
  八戒有猜测过,心中存着疑惑,才趁机问了出来。
  行者道:“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
  他虽然没有细说,却也透露了一点,这段路程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自然是指要剿灭很多妖怪。
  有多少?不知道。
  唐僧又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
  这几人之中,若论精明机智,当数悟空为首,悟能是老道圆滑,沙僧则是心细如尘。
  但若说聪慧剔透,自然非三藏莫属。
  所以三藏是听出了悟空弦外之意的,他似已知道这一路上,都是猴子说了算,要向南就向南,要向北就向北。
  所以他问的问题更精细了些。
  你说,几时方到?
  你暗中领了菩萨法旨,知晓这一路上有任务在身。
  有多少任务,要花多长时间,你应该知道的。
  留你说。
  所以这三人的问题看似一样,实质并不一样。
  行者答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这段话是曲言。
  照明面上看,说了等于没说,实则已经回答了三藏的问题。
  其实并不是三藏要见性志诚,三藏早就见性志诚了。
  是要西牛贺州这一路的妖归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归服灵山,才是完成了任务。
  这要花多长时间?
  菩萨都未必能答出来,更何况俺老孙?
  所以悟空也不知道。
  大家似乎都懂了。
  这个话题有点压抑。
  沙僧一向心细,遂转移话题道:“师兄,此间虽不是雷音,观此景致,必有个好人居止。”
  行者附和道:“此言却当。这里决无邪祟,一定是个圣僧仙辈之乡,我们游玩慢行。”
  其实有仙气,或是有妖气,大家的目光都是雪亮的,不是只有行者一个人能看出来,三藏看到的东西未必比行者少。
  喜欢反西游传请大家收藏:()反西游传18书包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