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封候拜将
作者:若蚁      更新:2021-04-30 12:49      字数:13697
  有一天,正在山上学艺的姚珀接到山下来人的通知,他的父亲,老族长姚肃,要他下山一次,说有要事商量。
  他问师傅要不要下山,南门定说:“好,也有好一段时间没去看阿俊他们了,叫上阿腊,我们三个下山一趟吧”。
  到了山下,见到了老族长,姚肃把大禹帝的使臣的话和姚珀说了。
  现在是大禹帝执政的年代,大禹帝使臣的话,是要求每个部族,特别是大的部族,能参与到征伐三苗集团的行列中,如果不能出兵,也要尽最大的可能,为征伐的部队,向朝庭进贡更多的粮食,以侍战事之需。
  前面已经说过,传说中的华厦集团,与南方的三苗集团,在尧帝的时候就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原由是尧帝的叛逆之子丹朱,不但不听其父劝戒,责罚,竟联合南方的三苗集团,向中原的华厦集团发起攻击,但被尧帝打败了。
  丹朱为什么要造反,原因是尧帝已老了,他要为后继人的人选,作重要的决择。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已的儿子丹朱,但这丹朱行为放荡,难成大器,因而,接班人绝不能给自已的这个大儿子,为了能教化丹朱,尧帝就用桑木,在其上纵横各刻上十九条直线,由外面一个大的正方形围住,成为了棋盘。
  他用象牙做成了白色的棋子,用犀牛角做成了黑色的棋子,在纵横交叉的棋盘上的每个点上,对弈的二人,一人一次,放一颗自已颜色的棋子,以围空成目的数量多少论胜负。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围棋,传说中是尧帝发明的。
  可这丹朱,并没心思学下棋,还是整天和他那帮狐朋狗友胡作非为。
  为使接班人能顺利过渡执政,尧帝就把丹朱流放了,正因如此,怀恨在心的丹朱,竟勾结三苗人向其父亲的华厦集团发起攻击。
  尧帝以后是舜帝,舜帝执政期间,朝中重臣还有皋陶,和年青的伯益,他是黄帝的玄孙,但此时皋陶也很老了,并在此后不久就离世了,因而伯益在朝中任事,是朝中能臣,在当时,也是很有名望的年青人。
  但是,历经万难,传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立了奇世大功的大禹,是真的功高盖世,把长年因洪荒而饱受饥饿,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华厦普天下众多人民,从死亡线上拯救了出来,因而,舜帝把帝位禅让给了万民拥戴的大禹,这是尧、舜、禹千古流荒,仅此一举的人类历史。
  现在,三苗人又在华厦集团的地域侵扰滋事,祸患人民,因而,大禹帝对三苗人再次征伐。
  。。。。。。
  此时,这里,姚珀问父亲,朝庭的要求是什么?
  “出兵三百人,或出粮三百担”,老族长说道。
  “那我们出粮食吧”,姚珀答道。
  “嗯,我也这么想”,老族长说。
  “其实,我也想派兵并自已参加征战的,只因我现在跟师傅学艺,都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了,差不多要向精妙境界冲刺的阶段,这对我非常的重要,所以,这次我就不能参加朝庭的征战了”,姚珀说。
  姚肃说,“就这样办吧,我们准备明年的贡粮三百担,今年就先交上了”。
  “父亲,我们的粮食储备应还有一千多担吧,很快又秋收了,看样子今年收成也很不错的,我们就多给朝庭,多进贡二百担吧,共五百担”,姚珀继续说道。
  “不用那么多吧,我看就按朝庭的要求,进贡三百担可以了”,老族长说出了自已的看法。
  “父亲,我是这样想的,交上三百担,是完成了差事,但是,多交这二百担,可换取朝庭对我们花意族的好感,让朝庭知道,花意族人,也是鼎力拥护朝庭的,而且我们还真有这富余的能力啊,重要的是,我们会因为这样能得到朝庭的好感,有什么事,能得到朝庭对我们的保护”,姚珀说到。
  “你说的也有道理,这样吧,交四百担,可以了”,老族长说道。
  “父亲,还是多给二百担的好,父亲,你相信我”,姚珀坚持着。
  “好,好,好,这次就由你吧,我还以为你还精明的,怎么现在大手大脚起来了”,老族长依了姚珀。
  五百担王粮,要交到禹城,路上不能出事,否则这事就是没完成。
  所以姚珀可不敢大意,他和师傅说清楚了事情,让师傅和阿腊先上山,自已领着那二百族兵的队伍,护着五百担的粮队,向河南禹城出发了。
  当顺利到达禹城,交上五百担贡粮后,忙着朝庭之事的伯益,对姚珀这里的花意族多交的二百担粮食,大加赞许,并汇报给了大禹帝知悉。
  由此,大禹帝和伯益对箕山之下,苍龙河傍的花意族有了好印象,知道这花意族是拥护朝庭的部落部族。
  军队远征三苗,是真需要很多的粮食。
  其实,姚珀起码四、五次去禹城的了,那是每年进贡都要做的事情。
  只不过,那份内应做的事,没有引起伯益及朝中大臣们的注意。
  顺利完成了这次的进贡,姚珀花了近半个月,在山下花意族之地,练习骑射,因平常太忙,要么就在箕山之上。
  他感觉这射箭,站着来射,还算可以,但骑谢,他都知道,比不上自已部族的关同他们几个人历害,因而,他故意留在花意族一段时间,补强这骑射一项,然后,他重返箕山。
  是的,现时,他正是向巅峰攀登的时候,近大半年,他都努力学习那穴打之术。
  人体那二三十个重要的穴位,他已了然于胸,而且,师傅南门定重复再重复地向他讲解那个穴位,有那些作用,而攻击之后会有什么反应,而且,如何准确地实施攻击。
  师傅南门定也一再叮嘱他,这穴打之术,对人的伤害,有轻有重,哪些是可攻击点打以后,还可化解的,而哪些是伤人较重而不能化解的,非万不得已,才可用之,平常之事,切记不可轻用,,人世间很多的事情,伤人后,自是伤已。
  “因而,人之修为,人的品德很重要,以后你授徒,此法可不教,如若传授他人,须万分慎重观察其人品”,师傅为这穴打之术,曾如此对他这样说。
  姚珀对师傅的这些教诲,自是深刻牢记,因师傅神奇的经历,活生生的告诉他,人的行为,通常有因果之报。
  这些,就不是简单学艺习武之道了。
  他的内功修为已大有长进,过去的前二三年,他在修炼飘闪术时,通常是在练师傅教授的身法与技法。
  而心法,师傅南门定明确告诉他,必须常常静坐默诵那通穴心法,切莫忘了。
  整套心法,必须牢牢记住,日后授徒,以作传承。
  同时,师傅南门定也再次告诉他,虽说终身再练也不可能达到像阿腊一样的境界,但你每每用心法驱使血液脉络于各顺序穴道,均会感受到身体会更加的轻灵,人也觉得视觉清明,听觉灵敏,同时身上内力会不知不觉得到提升。
  一年多来,他勤奋而专心,也真尝到了甜头。
  原因起于上面所说与金村骆宾的交手,师傅跟他说的话,他自已也亲身体会到了,那就是晚上在静修飘闪术心法这件事情上。.208.
  以前,他每每下山管理族中事务,重返山上时,打这盘龙棍法,连续不停打上一个多时辰,就觉得气喘喘,人也累的,要歇上一会方可再续。
  当他开始晚上静修飘闪术心法,并按着心法驱使体内气血通穴过关,虽重要穴道不能打通,但按着心法,设想该穴道已被打通,继续往下走,直至完成心法上所有的气血脉络流通至最后一个穴道,周而复始,每晚做五、六遍,花上二、三个时辰,每天坚持这样。
  连续三个多月以后,他发现自已真的有了质的改变。
  打这盘龙棍法,现在打上个二三个时辰,不但不觉得累,竟然感觉身上有无穷的力量,抱起的巨石也越来越重,能上下挺举几下,这真是令他太兴奋了。
  要知道,以前,他能举起的大石重量,约一百来斤,举起后扔在地上,有如释重负之感,根本不可能,也没力气再举上举下的了。
  而现在,这块大石,抱起后,还能再上下举几下。
  有一天,师傅南门定也在场,当姚珀把这百多斤重的巨石举起,奋力向前一推,那巨石在空中被摔出几米,“哐”的一声,沉沉地落在地上时,师傅南门定也十分的惊呀,“好力气,阿珀,你现在竟有如此之力,我都想不到”,南门定说道。
  “师傅,这是近期,我真的感觉是那心法给我带来了内力的长进”,姚珀说道。
  “应该是的,但也因人而已,我看阿腊虽已全通关,他的内气是很好,但力量,却没太大的变化,可能他现在身体还没全长好,年纪还小了点”,师傅南门定说道。
  阿腊现在十五岁多了,已是少年了。
  当师傅问他,飘闪术整套心法是否全能记牢了,姚珀说:“已全部滚瓜烂熟般地记牢了”。
  然后,师傅凑上来说:“一定要记牢了,日后有空还要常常由头到尾默诵一遍,因这是单传的,这心法,我只授予了你,你以后也只需要单传,找你心目中最好的一个人,授之”。
  见师傅这么隆重其事一再这样说起,姚珀问:“师傅,怎么这么好的技艺,都只能单传的?,就不能再教多一二个人的吗?”。
  姚珀没想到,师傅南门定笑了,而且笑得有点神神秘秘的样子,他这样问,他原来想,可能师傅会有点不高兴的。
  “师傅,你为什么要笑呢?”,他继续问。
  “这心法,传一个,一代就一个,如传二个,下一代就四个,传十代,有多少人?”,南门定说道。
  “这我可一下没办法算得了有多少个”,姚珀说道。
  “怕得有百人以上拥有这心法了,但更重要的是,能使出这飘闪术的,到那时可能都有好几百,或千人了吧,像阿腊这样的,不拥有整套心法,但被通关,全能使上的”。
  “我明白了”,姚珀说。
  “绝艺,绝世武功,如不这样严格传承,何谈绝世”,南门定补充道。
  姚珀只是默默地,连连点头,他是彻底明白了。
  因此,他跟师傅学的武功,是拚了命般的刻苦用功了。
  在这山上,他可以心无傍骛地专心用功。
  正当他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般地沉迷这武术之时,山下的人又上山传话,老族长说,“朝庭有大臣,有要事要他下山去商量”。
  朝庭来大臣,这还是头一回的事,他问来人,“朝庭来的人有没有说一些什么事?”。
  “没有,不清楚的”,来人说。
  姚珀问师傅要不要下山,师傅说:“朝庭来的人,我就不方便下去了,你自已去吧,尽快处理好要处理的事情再回来”。
  当他下山回到花意族,见到了朝庭来的人,他大吃一惊,连忙跪下,口中说道:“拜见伯益大人”。
  原来,来者竟是伯益。
  伯益,现在是大禹帝朝中的重臣,直如后世中那宰相之位的人,他的到来,怎不令姚珀大吃一惊。
  原来,与三苗的战役,现在正在关节眼上,由于大禹帝治水立下的大功,他的大恩大德,各方国,各部族,包括比这些更具实力的各诸候国,都纷纷响应禹帝的号召。
  虽然那三苗的实力也十分的强大,但现在,华厦氏族的实力,兵力,均已高过对方,但粮食,却显得尤为不足,这战场上,粮食的问题,成为了华厦氏族部队的最大的问题了。
  伯益,还有朝中二个大臣,受大禹帝之命,分三路,向西北,南方和东夷的方向,向各地方部族继续征粮,只是提早征收明年,甚至是后年的贡粮。
  伯益告诉姚珀,他沿路走来,共计问过十多个部落部族了,到目前为止,才征得不足一千担,与自已这次向这个方向的部族征粮的数额,至少二千担,还差了很多,目前正非常的担心,问花意族能否再提前交上更多的贡粮。
  他一再声明,交上去的,在或后二、三年的贡粮上扣除的,如有更多,就在顺次年的贡粮上扣除。
  因现在正是战役的最关键时候。
  姚珀知道,刚秋收完才一个多月,粮库里应是堆积如山的粮食,连那焦煤交易后换来的粮食,应有三千多担左右的,但是,此时的花意族人近四千人的了。
  想到此,姚珀向伯益大人答道,“禀大人,花意族可再出六百担,争取出到八百担贡粮,以援朝庭”。
  “六百?八百担?”,伯益和老族长异口同声说道。
  “太好了,问题全解决了”,这是伯益说的话。
  “那我们还吃不吃啊?”,这是老族长姚肃说的话。
  确实,就算有四千担粮,交上八百担后,这近四千人,三千担多点的粮食,这样算下来,每人也不足一担,现在虽说每户家里都有粮食,但大半年下来,是不一定够的。
  但人挨饿,恐怕二三天就不行了,所以老族长自是脱口而出。
  “父亲,朝庭关键时候,我们自是应有力出力的,后续我们的生计,我自有办法,父亲不须太担心”,姚珀向父亲说道。
  “难能如此年青,有如此胸怀与见识,真我禹帝朝庭之幸,老族长,为难你们了,但这些粮食对战场上的将士们,起到什么作用,可想而知,因而,我就替战场上的将士们先谢谢你们了,姚珀,我将把你们族的粮食数字,六百担,有可能八百担,向大禹帝禀报了”,伯益说到。
  “好的,大人”,姚珀说到,稍候,姚珀问道“那粮食运到那里,是朝庭派人来取,负责运送,还是要我们自已运送”。
  “要请你们部族的士兵护送,火速向西南方向送去,在那西南方向,你们送粮的人会见到那后援的部队,交给他们,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因禹帝有令,后援部队收到增粮,会向前方部队源源不断的送去”,伯益说到。
  姚珀考虑一会,对伯益说:“伯益大人,如果这样,我考虑好了,我就先准备五百担,由我们族兵三百人护送,明天出发,向西南方向的部队送去,因路途也遥远的,须经过一些陌生之地,所以我只能派上我这里几乎所有的族兵了,其余的,我也考虑了,我们咬紧牙关,就出八百担,那剩下的三百担,我们这里是真没人能护送的了,而且,挑夫都可能不够,可能要麻烦大人想办法,找人来挑担和护送了”。
  “行,太好了,姚珀族长,你真的是让我喜出望外,也让我太令眼相看了”,伯益说道。
  然后,伯益看了看老族长姚肃,对他说:“老族长,你生了个做大事的儿子,这花意族,真是一代胜一代了”。
  老族长苦笑了一下,心想,但我怕我们的族人可能要挨饿了。
  事不宜迟,姚珀立刻派人取粮点数,准备挑担行裹,同时通知关同,点兵三百,明天出发。
  伯益也立即安排二个使者,一个飞报回朝庭,把这里花意族出粮八百担的好消息禀报禹帝,同时,另一使者,向前线飞报,五百担粮,已起程向西南方向的部队送去。
  伯益,他请禹帝派上二百兵来花意族,为这三百担粮作护送,至于挑夫,他现在就起程向这里附近的部族请人过来,毕竟,粮食难搞到,找人来挑担,那带着朝庭之命,还是容易解决的。
  当姚珀起程四天后,朝庭派来的二百兵,带上第二批,三百担粮食,从花意族又出发了。
  要派上兵护送,这是必然的,纵然是王粮,但山贼强盗,是见粮就抢的。
  因为这些长年不劳作的强盗,吃的,用的,全靠抢,能抢的东西越多,就越发猖狂,亡命之徒的本性,在那蛮荒的年代,是否可以这样的想像。
  当伯益完成使命,回朝禀见禹帝时,他对花意族,特别是这年青的族长姚珀,是大加赞赏。
  “当初朝庭钦定花意族为战事的贡粮为三百担,他们先交了五百,现在又交了八百,他们共献出一千三百担,纵然花意族富足,但很多部族,方国,也只是完成了钦定数量就再也没多交,甚至,远一点地方的方国,部族,有些都交不齐要求的数量,甚至,有些都没交,但这花意族的年青族长,却义无反顾一般地支持朝庭,像这些人,真是朝庭的基石,国家的栋梁”,伯益向禹帝禀报说。
  大禹帝也点头赞许,“等打完三苗,我会对有功之人另加奖赏”。
  不久,朝庭接到捷报,三苗集团被打败了,继续向更南方的地方迁徒,但也有很多的三苗部族,愿入归华厦集团,成为华厦氏族的人。
  此时的姚珀,正在交易的回程路途上。
  自交上八百担粮食后,他就赶忙取焦煤到那南方,换取粮食。
  现在,他需要的是粮食了。
  当朝庭这边打败三苗人的时候,他已是第二次到南方换粮食,现在正在回程的路上。
  当他们一行人回到花意族时,看到族人们奔走相告:“伯爵大人回来了”。
  原来,基于花意族为这次征伐三苗人作出较大的贡献,大禹帝授其族长姚珀为伯爵,所在花意族方圆百里,为姚地,由姚珀管理。
  三年之内,姚地方圆百里所有部族,原来向朝庭进贡的粮食,统一交到花意族,归花意族所有,不需要再交来禹城。
  三年之后,姚地所有部族的贡粮贡品,全都交到姚珀伯爵那里,由他负责向朝庭进贡。
  传说在尧,舜,禹时期,只有公,候,伯这三等爵位的。
  这是皇命,姚地,现在就是皇土了。
  所谓皇土,就是朝庭帝封的,世袭的。
  还有,这方圆百里的姚地,现在姚珀是首长,不但花意族,所有百里之内的其他部族,都得听命于他,归他管辖。
  所有部族,不得随意行迁徒之动,其他部族,未经姚地首长姚珀许可,不得迁入。
  还有,任何部族如敢公开挑战其地位,或向其部族挑衅,等同向皇庭挑战。
  因这是朝庭禹帝的册封,谁敢无视,等同于无视大禹帝的皇庭。
  自以为见惯世事的老族长姚肃,现在见人就说:“我是越老越长眼界了,这一桩一桩的好事,我是做梦都想不到的”。
  。。。。。。
  此时,已进入冬天了,不能再作焦煤交易的了。
  二次下来,姚珀也成功地搞回了四百多担粮食回来,这是他当时就预估好的。
  整个冬天,他蛰伏在箕山之上,跟着师傅南门定,潜心修练。
  到第二年夏天,在跟师傅学艺八年后的姚珀,要拜别师傅,正式下山了。
  其时,大禹帝要对东夷集团发起征伐。
  原因,前面早已说过,号召令已发至姚地。
  作为姚地的伯爵,姚伯立意决定亲自参加征战,故而要向师傅拜别,感谢授术之恩。
  南门定得悉姚珀之意后,也为他作了拜师结业的简单仪式,并把伴随自已四十多年,一直自已使用的盘龙棍交到爱徒手上。
  这可是长的那根盘龙棍,它是黑木梨做的,在南门定手上,近四十多年的溜光,说明了一切。
  这可不是师傅常带在身上的短棍。
  “你的硬打之术,也是这棍术使得最好,这盘龙棍,师傅就赠与你了”,南门定说道。
  “这盘龙棍,为黑木梨所做,坚韧无比”,南门定再次和姚珀说到。
  因使用时间很长,它看上去溜光溜光的,发亮般溜黑。
  姚珀跪下,接过盘龙棍,站起来后,他看到了师傅二眼有了泪光。
  。。。。。。
  师徒三人一起下山到花意族,从春节到现在,南门定已几个月没下山来了,都忙着姚珀和阿腊的学艺之事。
  现在,姚珀已正式下山,还要去参加征战东夷,这日后相见的机会自是少了,而且还有老族长,阿俊和小圆圆等一众朋友及家人,趁此机会,南门定想大家再团聚一次。
  没过二天,姚珀就带着自已的五百族兵,还有关同等几个他一直培养着的大小头目,向禹城方向集结去了。
  年方十六的阿腊还真没长大一样,死活都缠着师傅,让他在这山下花意族多玩几天,因他在这里快活啊,不但是一众男孩子的头头,连大人,甚至是老人都对他客气着,因这山下的花意族人,个个都知道,他可是伯爵族长的师兄,本事,历害着。
  南门定没办法,独自个上山回去了。
  其实,这阿腊,是姚珀哥告诉他,在山下多呆几天,好好学那骑马之术,那可是飞奔一样的快,同时学学这骑射及马上打斗之术。
  毕竟,大场面,这些是常用之术。
  再说姚珀率五百族兵,不日即到了禹城,他们这队人马,被编到了右路军中,且被编排在后队,因他带的这支队伍,并没有为夏庭真正打过仗的作战经验。
  二军相遇之时,那作战勇猛的士兵,尤为重要,故阵前的军队,通常是善战而骁勇的。
  他们兵发禹城,出商丘,抵曹县,达金乡,很快就要直逼济宁了。
  他们这支右路军,传来了前队改后队,后队改前队的命令。
  原来,在一个三岔路上,他们走错路了,还是往右的方向,那是从金乡往鱼台的方向,他们应在三岔路口往左边而去,再往下走不到三十里就是济宁了,那里有东夷人布防的重兵。
  后队改前队,姚珀所率的五百族兵,最先到达济宁,他望向前面一片开阔地带,那里,东夷人早已列阵应战,这是济宁城的东南方向。
  济宁城的正面,战事已然打起,那是夏朝中路的人马。
  姚珀急忙命令关同,列好队伍,准备弓箭,他怕对方立刻发起冲锋。
  因为,右路前锋指挥将领还没到,他和几个副将,偏将,此时,在部队的最后方。
  因原来走在最前的他们,前队改后队后变成这样了。
  姚珀在队列前面几米处,让马慢慢地踱着方步,他现在心里是急啊,他希望他们这一路的总指挥丁一快点到来,他确是怕对方立刻发起冲锋。
  因其它的人虽已陆续到达,但没列好阵,站稳脚跟,被对方一冲,很容易乱,一乱就容易败下阵来,这可不是一人之力可挽的。
  与对方的人相遇都几分钟了,这一路的几个头领竟然还没出现在阵前。
  此时的姚珀,已看到对方阵中有些骚动了,这是发起攻击的信号。
  急得姚珀没办法,他对关同说,你们压住阵脚,准备好弓箭,没有我的命令,不准冲出去。
  他心中徒然大胆了起来,纵马向前五十米,向着对方大喊:“你们有谁敢和我单挑一场”,说着,手提盘龙棍,圈着马在那里打转,等着对方的回应。
  前面在夏朝征战有扈人的时候说过,四千年前的远古之时,这战争,真可能,要么不打,要么群殴,鲜有将领先单打独斗的。
  姚珀为拖住时间,让他们的头领能赶到这里完成布阵,才徒生这单打独斗的念头。
  对方阵里,一提刀副将对他们的主将说:“让我先把他砍了,我们再冲锋吧”,说完,早已纵马跃出,直取姚珀。
  二军阵前,个个都屏住气息,看着这新鲜而刺激的一幕上演。
  只见对方这个提刀将,冲到姚珀跟前,舞动着大刀,招招直砍姚珀要害,这姚珀,骑在马上打斗的功夫确实比徒步差了很多,像很不习惯一样,使出的招式,虽能抵住了对方猛烈的砍杀,但显得凶险万分,让人看着是差点砍着,然后又是差点就砍着了。
  对方阵中的人呼喊着:“砍下他,砍下他”,显然,姚珀已落了下风。
  这边,右路总指挥丁一终于到了,他连忙命令部队赶快站好列阵,他纵马向前,看到了阵前有二个骑马的人在打斗。
  副总指挥叫常利,他问关同,“前面是怎么回事?”。
  关同说:“是我们头领姚珀在和对方单挑独斗”。
  “单挑?独斗?怎么没有我的命令就和人打起来了?”,这右路指挥丁一有点不高兴,其实,他也是个熟识打仗之人,刚才自已这么迟才赶到这阵前,如果对方发起攻击,他们很可能就先败下阵来,因没主将指挥列阵排兵啊,这个头亏,很可能是吃定的。
  后面怎么打是后面的事,因而他对前面的二个人的打斗,心里是暗喜的,躲过一时的被动,打得好,无论怎么说,他心中是如此想。
  但他看见了姚珀的被动,还听到对方的呐喊声,心中想,这押后的花意族头人有难了,毕竟是不善打仗的。
  正当他担心时,好像有个人被打落马下。
  原来,姚珀被打得只能招架之时,也观察到对方急于取胜,轻估了自已的能力,出的攻击招数,在打了二十多个回合没能取胜时,就只顾攻击自已,全无防御,姚珀心一狠,在架住对方力沉的一刀后,迅速抽出盘龙棍,直戳对方心窝,对方一惊,刀把挡住,姚珀早已顺势拍马迎上,使出一招风卷残云,盘龙棍直扫对方腰间,把对方打下马来。
  姚珀并没有追杀对方将领,让他慌忙跑着回到自已阵中。
  姚珀回头看自已阵前这边,仿佛看到那丁一那几个人已到,正在排阵一样,为争取更多时间,他向对方阵中大喊:“还有没有人敢单挑?”。
  这学武之人,个个都知道自已的本事,只打下一个人,就敢这么喊,只见对方阵中一提枪的青袍将领飞马而出,也不说话,直取姚珀。
  姚珀见对方提着的枪,黑色之中像带点银光一样的,有点像自已的盘龙棍,这银黑之枪,而且枪头下面半尺处还有一个钩,他都没见过这种武器,是不是?可能就是很早以前的钩镰枪吧,正风一样向自已扑来。
  二个人接上,打了二三十个回合,不分胜负。
  双方的士兵都为自已的战将呐喊。
  姚珀也很快就习惯了这马上的拚死作战了,平常也练过,现在的出招和接招,比刚才顺畅了。
  这就是实战的经验,真刀真枪,手下无情的,生命悠关啊。
  打了二十分钟左右,双方交手已七八十个回合了,姚珀依然没能取胜。
  本来,他心里是自视甚高的,他掂量过自已,认为此番应召助阵朝庭,应鲜有对手的,岂料这对方才第二个人,这打起来,自已都感觉对方也十分的历害,这力道上他知道自已更雄浑一点,但对方的枪,他的枪,使起来,真像雨点般的密集,箭矢般的迅疾,自以为自已武功以快见长的姚珀,都深感对方的招数,那快捷,一点不比自已差。
  姚珀不知道,自已面前这个人,可是日后东夷大地,三大虎将之一的樊赤,只因他加入东夷人部队不久,没参加过东夷人什么征战,更没立过功,所以在东夷阵中,现在只列个偏将之职,因东夷人看到他武艺很好。
  他叫樊赤,这樊赤,其实是西南的巴国人,其父,可是巴国一个樊姓氏族下的一个小部落的头人,几年前,他还是巴国大名鼎鼎的巴国猛将,樊氏部族的骄傲。
  相传,远在西南的巴国和蜀国,当时已十分的强大。
  远古蜀国之地,应在今天四川盘地的成都,而远古巴国,据嘉陵而出长江,拥朝天门獈口,应是今天的重庆地域。
  当时的巴国,相传是由五大部族组成,分别是巴氏,樊氏,郑氏,相氏和曋氏,樊氏是巴国第二大部族,最大的部族是巴氏,这是他们是巴人之说的缘由。
  至于樊赤为什么到了这东夷人这里,小说的以后会有说到。
  正当这里二人缠斗在一起,双方士兵的喊声越来越高时,这里的右路指挥将领丁一,命令士兵抬来了一个战鼓,他下达了命令。
  “我第一通鼓给前面的姚珀助阵,如一通鼓后他还没能取胜,我擂响第二通鼓后,所有将士,向东夷人发起冲锋”。
  这战鼓,在远古,可是新鲜的玩艺,很多人见都没见过,起码,这东夷人的阵中就没有。
  相传,那是南蛮人(可能是当时长江中下游的地域的人)或是巴国人,用那扬子鳄的鳄鱼皮做的,后来,中原人用兽皮或牛皮来做的。
  听到自已阵中擂响了战鼓,姚珀抖擞精神,舞动起他的盘龙棍,密不透风般地卷起一股股劲风,向樊赤这边袭来。
  这樊赤,听到鼓声,像听到天神般的召唤一样,整个人为之一震,感觉身上被赐予了无穷之力,他不但对姚珀这狂风骤雨般的攻击没有退却,反倒纵马挺枪,迎着那盘龙棍,击击点点,点点击击,逐一化解之余,出招攻击。
  一通鼓过后,姚珀这里,不但没能取胜,他拚死般的招数打出,依然没能取胜。
  这里,二通鼓刚擂起,华夏族人发起了冲锋。
  那边,东夷族人同样发起了冲锋。
  群殴开始了。
  毕竟这华夏族的右路人数,现在有七千多,对方才只有三千人不到,而且地面开阔,双方都展开了大面积作战,不到一个时辰,因人数不济,东夷人的这边开始退却了。
  这二个厮杀已超过一百多个回合的人,还没分出个胜负。
  但樊赤不想打了,他见到自已一方因人数不济,已开始退败,虚晃一枪,拨马向主将他们的地方跑去。
  姚珀见对方退出战圈,知道一时根本胜不了他,当他看到自已那五百族兵,正是双方战斗最历害的中心处,正艰难地向前厮杀时,纵马向他们的方向跑去助阵。
  再说这樊赤,其实,他的心里,比姚珀更懊脑。
  这加入东夷人阵中打仗,遇上的第一个对手,竟没打赢。
  他不是怀疑自已的本事,因他与古蜀国,与后来被称为荆楚的各大名将高手,都有过交锋,他明白自已的本事。
  但原以为凭这一身的本事,重新立世做番事业,但这第一仗,自已这一方的军队,看来是要打败了,而自已的第一个对手,却没能赢下来。
  其实,他们二个,都没清楚地知道,这可是在当时,在他们认知的域界内,最顶级的较量。
  “哎”,樊赤心中不无懊悔。
  幸好,他很快重拾自信。
  右路指挥副将领常利,早就盯上了樊赤,见他从姚珀这里跑出,他就驱马追着他,这樊赤刚开始当然不知道,他们这骑马的,当然是避开步行的人有些距离的地方,当常利拚命咬着樊赤紧追不放时,这樊赤立住了马,心想,难道我还怕你不成。
  他以为是刚才那个对手,当常利跑到跟前时,他才看到,原来不是刚才的那个人。
  “正好,再多看一个将领的本事”,他心想。
  “你跑不了了”,常利一边说,一边舞动双手的朴刀,向樊赤杀来。
  这副将常利立功心切,也看武功方面的事情太简单了点,他以为对方打了那么久,气力都没了,他想捡这个便宜。
  二人打了十几个回合,常利被樊赤挑于马下。
  “啊”,这樊赤不但听到坠于马下的常利“啊”的一声,他的右前面,几乎也在同时“啊”了一声。
  原来,是右路指挥丁一赶到。
  原来,丁一看到常利单骑去追赶樊赤,待他们跑出几十米后,他想想,有点不放心,就带着二个偏将和身边几个亲兵往这方向赶来了。
  夏朝军里,骑着马的那个监军,一个人在那里呆了几秒钟,想稳妥点,还是跟着丁一几个将领追来了。
  这丁一看到常利被挑于马下,自是惊叫了一声,他后悔迟来这么一二分钟,要知道,这副将常利,可是跟他出生入死近十年的人。
  他见常利被挑于马下,拍马举刀,向樊赤杀来,后面二个偏将,也一同杀上,三个人,围着樊赤在打。
  傍边,刚跑到这里的监军骑着马,站在那里在看。
  姚珀那边,向着东夷人压过去,杀了一会,东夷人都跑着向后退去了,姚珀四处张望,在找这右路指挥丁一和他们几个人,这追不追杀,他那里应有命令的,可他看不到丁一他们几个将领。
  于是,他命令他的族兵先不要追,原地待命,自已策马去找丁一。
  这里,骑马站着的监军看到丁一他们三个,围着樊赤打了一阵子后,好像没刚才那么勇猛了,没多久,他们三个人好像连气力都不够了,都是慌慌忙忙地招架着对方的枪,再没过几个回合,丁一右手臂被樊赤刺中,血都流出来了,丁一不敢再战,拨转马头,败下阵来,二个偏将,跟着也拨转马头,和丁一一块跑开了。
  这监军一看不妙,也掉转马头要跑,他可不会打,手上更没拿武器,只拿了条马鞭,樊赤见这
  个人骑着马站在那里看,手上也没拿武器,看着应是对方一个文官,就策马过来要活捉他。
  那边,跑没多远的丁一他们三个人,迎面碰上了来找他们的姚珀,丁一抬起受伤的右手,指着这边,对姚珀说,“他在那,快去那”,说完,领着二个偏将跑去中军。
  姚珀见到了刚才的对手,正策马起步要追自已这边一个像文官的人,他挥棍向这边冲来,口中大喊:“休得张狂”。
  这樊赤打败了刚才这几个人,心里刚好过一些,见姚珀冲过来,斗心骤起,放下那监军,拉一拉马头,策马挺枪向姚珀杀来。
  那监军看到了姚珀,也看到樊赤放下了自已不追,迎上去打姚珀了。
  现在,他可不会跑了,人家打生打死的都不怕,自已站着看都不敢吗?况且,自已这边这个人,刚才和对方打得正激烈,不知谁会打赢,现在又打上了,他正要往下看了。
  这里打了十来分钟,不分胜负,华夏军的将领及士兵开始向这里围扰过来,樊赤一看,自已就一人在这里,而且对方也历害得紧,照样虚晃一枪,冲出战圈。
  他驱马向前奔出,回头向姚珀说,”我打不赢你,你也休想打败我,我们各为其主,日后再战吧”,说完,从侧面,向他们自已人的方向跑去。
  姚珀策马而追。
  这边丁一大喊,“不要追,不要追”。
  原来,丁一知道对方的历害,怕自已这边的姚珀追过去对方阵中,一时可不能打赢人家,跑到人家那边反而有危险。
  姚珀只好勒马而返。
  这右路军,还总算是靠着人多,打胜了。
  济宁这个方向的东夷人,向着他们中路的部队集结而去,撤去了这侧边的防御。
  而这边的华夏军右路,也向中路靠过去,向对方的中路压了过去。
  当丁一知道姚珀是姚地伯候时,对他的武功表示了佩服与肯定。
  按地位,一个伯爵,与他一个将军,是差不多的了,战事之时,自己虽高出一些。
  但监军对姚珀的看法可就不一样了,当他们右路军与中路大军会合时,他对姚地伯候姚珀是大加赞扬。
  他对大军统帅说:“右路军七千之众,对方是三千,人数我方比对方多一倍还多,打胜固不为奇,但我右路副将战死,主将受伤,均出于对方一个将领,若不是姚地伯候姚珀武功了得,以一已之力敌住对方这员悍将,加之右路将士用命,前方的姚地族兵,作战也非常勇猛,我右路之军岂能在半天,一仗便胜,打溃对方这一路的防守”,他把由始至终的战况向统帅清楚地说了一遍。
  姚珀自是被统帅心中暗记一功。
  但此时的姚珀的心情却是非常的沉重。
  右路军此战伤亡近八百人,但花意族的族兵就死伤超过三百人。
  因为他们当时正处在中路的最前方,面对着的是对方最为强悍的人,正前方的拚杀,可想而知。
  带来的族兵五百人,一战下来,只半天,剩下不到二百人,这可是平日里,长期加以训练的强悍族兵呀。
  让他心都要滴血的是,关同阵亡了,他是被对方东夷人这左路主将砍于马下。
  为此,他难过了一夜,他想起与关同相处的十多年的一切,还有他训练族兵时的一切。
  战争的血醒,残酷,无情,第一仗,就给他络上了心伤的,永难磨灭的烙印。
  由于第一天的作战,姚地族兵伤亡很大,与大军会合后,他们被安排在后军,作后援之备。
  济宁之部,为东夷人的前哨重镇之部,但不足一万,他们现在只是据险而守,在夏军围攻二天后,伤亡太大,实在挺不住,在夜里,向泰安退了回去。
  济宁,因靠近夏朝的中原,泰安,那里有他们的一支大军,而在淄博,更有重兵和悍将所在。
  华厦军继续向泰安方向挺进。
  虽然华夏军的人数还是多,但优势是没有多少的,因是远征,且深入东夷腹地了,双方现在的态势,是势均力敌。
  打了二个星期,双方仍是僵持着。
  但深入对方腹地的夏朝军,粮食问题又出现了,军中开始缺粮了。
  战局的僵持,因为这东夷人,有几个将领,也是非常了得的,非平常可想,这是冷兵器时代。
  大禹的华夏军,号称有四大名将,其中有一个年纪太大了,没有参加这次征战,但三大名将列阵的远征华夏军,还是一时难以取胜。
  四大名将之一的白尚,现在正向大军统帅汇报今天的战事。
  “今天我在西关这边,打了二个多小时后,进攻已有起色,前面的东夷人开始退却,但又遇到东夷的那个将领樊赤,带着他的近千人,被他拦住,和他交手近一个时辰,还是没法子取胜他,此人也相当了得,不然今天我这一路,就能打开缺口的”,白尚说道。
  “又是这个樊赤”,统帅说道,这已是他第三次听到对方这个将领的名字了。
  此时,他心中想起了监军说到的姚伯。
  对,姚伯,姚地伯爵,姚珀,把他从他的后备族兵部队里抽出来,夏军统师这样想到。
  终于,白尚与姚珀联手,每每制住樊赤,而樊赤,没有强有力的悍将支援他,他一人怎敌得住
  白尚和姚珀的联手,他这里,被打退了。
  这一路一退,中路的东夷人,自然慢慢被打退了。
  东夷部队二天都被打退,平衡的局面,终于被打破。
  第三天,双方展开大规模的中心决战,但,东夷人终被打溃了,开始撤军,向他们最后的另一个大本营,淄博退去。
  但,华厦军,不敢追击,他们的粮草,形势已十分严峻,再往下攻进,如无根浮萍,兵家常识。
  正当双方均为自己的战事十分焦急之时,没想到的是,东夷人派人来讲和了,他们愿意臣服大禹帝的朝庭了。
  这是意志与实力的较量,大禹帝,征东夷,也胜利了,由此,华厦氏族更扩大一片疆土。
  。。。。。。
  “姚地伯爵及其族兵,尚忠而勇猛,而姚珀,武功不在四大名将之下”,统帅向大禹帝禀道。
  “姚地伯爵姚珀,其带族兵五百,作战力强,尤为忠勇,现剩不足八十,而且,这八十人里,还有近半数伤兵的”,统帅继续向大禹帝禀道。
  “这些人,是朝庭的基石”,大禹帝想起伯益说的话,还有那征集的姚地贡粮,他脑中的印记。
  “姚地伯爵姚珀,封为姚地候爵,方圆三百里为姚地,归他管辖”,大禹帝册封姚珀为候。
  “姚地姚候姚珀,能征善战,立下战功,拜为名将”,大禹帝册封姚珀为名将。
  由此,华厦军多了一位名将。
  参加征战东夷,姚珀,封候而拜将,集于一身。
  再重复一遍,传说中,在尧,舜,禹时期,只有公,候,伯这三等爵位的。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现在,四十多近五十岁的姚珀,在征伐有扈人的战阵中,正以夏朝八大名将之首,列阵夏营,为夏军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