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易容赶考
作者:温颜欣      更新:2021-06-18 17:16      字数:3168
  一
  李佩凤在上海村的悦来客栈住了数日,搞清楚了三件事:其一、自己是个道士,根据身上带着的度牒,名叫李佩凤,家在莱州府,今年二十四岁,且是三年前出家当的道士;其二、此地是松江府下辖的上海县,自己是被当地两个渔民从鱼腹里救命的。其三、现在是康熙九年,松江府的生员要赶赴金陵城的贡院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大清年间凡本省生员(即秀才)与监生、萌生、官生、贡生(能进国子监读书的各类学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都有资格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都在八月份,因此也叫秋闱。各省的主考官由皇帝钦派,考试中式者称为贡生即举人。
  举人原则上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参加会试再中者,称为贡士。
  贡士经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经皇帝钦点的前三名进士分别叫状元、榜眼和探花。
  这就是中国从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科举考试,成为皇室选拔人才进入官僚机构的重要制度设计。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人才选拔机制。其中乡试是竞争最激烈、也是最难考的一场考试,哪怕你才高八斗,文采盖世,运气不好也不一定考得上举人,民间有“功夫秀才命举人”的说法。
  乡试考试共分三场,第一场内容为《四书》题,即从《四书》中出题目由考生写议论文,以古人的口气写作,即代圣人立言。文章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入手)、起股(前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文章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部分,必须采用排偶句,两两对仗,形成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就是对偶、排比的意思。
  八股文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所以八股文书写难度极高。
  第二场为《五经》题,即由考生根据五经的原则制作诏、判、表、诰一道。
  第三场策论题,即由考生根据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乡试在贡院进行,考生每人一个单间。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号房内十分狭窄,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作写答卷的桌子,下面的当椅子,晚上睡觉将两块板一拼当床。考棚里还为考生准备了一盆炭火、一枝蜡烛。炭火即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用来做饭。考生考试期间与外界隔绝,吃饭问题得自己解决。监考官,只管考试作弊,至于考生在号房里的其他动作,监考官一概不问。
  李佩凤虽然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确切身世,但他却隐约知道自己是有些来历的,而且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应该算是个文化人。他仔细研究了同在悦来客栈的一个周姓考生的复习资料,明显觉得,科举考试的套路跟公务员考试差不多。距离正式开考的日期还有好几个月,自己用点功,做几套仿真试题,未必见得就一定会名落孙山。
  一天晚上,李佩凤和周秀才在月下对斟,酒至微醺,李佩凤透露了自己也有考举人的想法,周秀才哑然失笑。
  “你居然不知道参加乡试考举人,除了得是秀才或者具有监生资格,还有一个刚性条件,就是街头艺人、游方道士、挂单和尚等等,统统不得参与考试。这是历朝历代的规定,你是在广寒宫里生活的吧?”
  受到周秀才的奚落,李佩凤并不生气,他脱口说了一句英文:“everything is possible.”
  “你说什么?”周秀才当然听不懂。
  李佩凤很惊讶自己居然能说英文,他想了一下,解释说:“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事在人为,一切都有可能。”
  “不对。你刚才说的那句话跟教堂里的洋人一个味儿,你该不是从西洋来的吧。”周秀才警觉起来。
  “不是。你看,我不是跟你一样吗?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正儿八经的大清子民,不是洋人。”
  “也是。你要是真想长长见识,明天跟我去六朝古都金陵,现在这个时候,各州府的秀才们应该都汇集到金陵了。”
  周秀才邀请李佩凤一起去金陵赶考,毕竟,此去金陵,山高水遥,路上有个旅伴也可以打发寂寞。
  金陵,锦绣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李白有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写的就是在金陵凤凰台登高临远的感怀。提到金陵,这首诗就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让李白怀古伤今的地方,怎能不去看看呢?
  二
  因为酒喝得太多,李佩凤回到房间的时候,头有些发晕,没有洗脚,倒头便睡。
  睡到半夜,李佩凤酒渴,点了蜡烛起来喝水,客栈里的那位眉眼俏丽的丫鬟端着热水进来。
  李佩凤喝了水,道声“谢谢”,倒头又睡。一会儿感觉不太对劲儿,睁开眼,见那个丫鬟并没有离开,而是站在床前看着自己。
  “李公子,您真的不认识我了?”见李佩凤奇怪地看着自己,那个丫鬟开口问道。
  李佩凤见这女孩竟为姝丽,韶颜稚齿,比白日更添风韵。
  “你是谁呀?我怎么会认识你?”李佩凤很奇怪这个女孩的问题。
  “您是怎么到这里来的?真的一点记忆都没有了?”女孩再问。
  “你到底是谁?该不是又来了一条蛇妖吧。”李佩凤的酒已经醒了一半,他从床上坐起来。
  “算了,怕您一时也想不起来,毕竟对您来说那是三百年后的事了。”女孩放弃了引导李佩凤恢复记忆的努力,提出一个建议:“晚上您和周秀才一起喝酒的时候,提到想考举人,或许我能帮你一把。”
  “你怎么帮我?”
  “给你弄一套身份呀。”
  “你一个丫鬟,从哪里给我弄个秀才身份?而且我还是个道士。本朝规定道士不能参加考试。”李佩凤笑道。
  “你不是说过吗?everything is possible.”这个丫鬟也脱口说了一句英语。
  李佩凤马上明白过来,这个女孩是有来历的,而且跟自己的过去关系密切,要高清自己的来历,他需要女孩的帮助。
  “我相信你,可你为什么要帮我呢?”
  “我有个条件。咱们做个交易吧。”
  “什么条件?”
  “让我跟着你,给您做道童。我是老板娘买来的,你付给她五十两纹银可以帮我赎身。”
  “银子我可以付,但你是个女孩呀,我一个道士怎么能带一个女孩到处游历呢?”
  “你手里有蛇仙给的灵珠,那颗灵珠能够给人易容,把我变成道童。现在,您拿出灵珠来,按我教的口诀念三遍。”
  李佩凤拿出那颗灵珠,跟着丫鬟念一套不知道何意的口诀,眼前的女孩果然变成了一个眉清目秀的道童。
  李佩凤明白了,这个女孩所谓的给他弄一个秀才身份,无非就是让他易容,混进科场参加考试。
  三
  李佩凤提出付给老板娘100两纹银给那个丫鬟赎身。老板娘虽然不太情愿,但是经不住100两纹银的诱惑,也就答应了。李佩凤又将她易容变为道童,取名佩儿。
  周秀才雇了一乘车马,三个人一同上路。
  一路上无非是朝行夜宿,说些闲话,讨论些时文。李佩凤隐约觉得,这个周秀才是个狭邪之辈,肚子里也没有什么正经学问,还时不时偷窥佩儿,说些挑逗的风话,一副渣男嘴脸。
  到了金陵城,李佩凤借口要去道观挂单,跟周秀才作别。随即换成秀才衣冠,带着佩儿在夫子庙旁寻了一家客栈住下。
  客栈里住着一个也来应试的蒲姓老秀才,山东淄川人士,名松龄,字留仙。才高盖世,文笔冠绝一代,三百年后成为大清朝贡献给世界的第二位历史文化名人,第一位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第二位就是他,著有《聊斋志异》的蒲松龄。
  老秀才19岁第一次参加秀才考试,就得了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半个山东。可此后的五十年,他一直被卡在秀才这个级别上。考了一辈子,颗粒无收。真应了那句话:“考场莫论文。”科举得中完全是个运气。
  老秀才打算换个地方考最后一次,临行前到亡妻的墓前,吟出一首诗:
  “欲唤墓中人,班荆诉烦冤;
  百扣无一应,泪下如流泉。”
  李佩凤想,这样一个奇才,正在穷途,自己应该帮他一把才是。
  于是,他请老秀才喝了一杯,让老人家睡了几天,自己易容冒名顶替老秀才进了考场。
  后来的事文学史上有记载,老秀才终于成为贡生。时年七十一岁,三年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