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学生涯
作者:歌手陈星宇      更新:2021-06-26 06:26      字数:3656
  由于之前十一年生活方式的惯性,到了大学后,华西依然将学业当作最重要的事情,他每天过着重复单调的生活,上课、吃饭、看书、睡觉,他认真地对待每一门课,认真地记忆这些繁琐的医学知识。
  宿舍一共有八个人,除了一个来自湖南,其他七个老家全部都是四川的各个城市或乡村,这所医学院看来只是在四川有点名气,外省的学子们估计都不怎么看得上。
  华西和舍友们基本上没什么交流,共处的四年时间里,除了遇到诸如开班会、某天的课程突然取消了等等此类事情的时候他会和舍友们沟通几句,了解一下情况,其它时候连一句话都不说,毕竟学习是他生活的全部重心。
  在正式入学几个月后,寝室里的小帮派便迅速地形成了,爱玩游戏的几个天天讨论游戏的进展、装备的升级,恋爱的就整日和女朋友卿卿我我,好不快活。华西没有融入任何一个团体,独自面对和开展自己的生活。
  到了这个年纪的地球人类,大概和发情的动物也没有什么区别,华西每天在上课的路上,在食堂里,宿舍里窗外下方的小树林里,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情侣要么牵着手走着,要么相互依偎在一起、腻在一起,互诉衷肠。
  那个时候qq开始普及流行起来,华西也抽空到网吧里注册了一个帐号,他父母一个月给他打三百元钱,勉强能吃饱饭,所以除了学费和吃饭其它所有的开销都是他自己打工做兼职挣来的。
  全班三十三个人,都加入了一个qq群,然后各自又分别加了好友。恋爱中的那些同学,天天在qq空间发着和恋人一起生活的照片,好像自己抢先一步做出了什么伟大的事业一样;女孩子们则吃个饭、化个妆、买件衣服都要拍照公布出来。这个年纪的人简直虚荣到了极致,让旁观者看着忍不住发笑。
  这些没有受过生活苦难的小年轻们都沉醉在自己的梦里,华西不会和这样的人接触,更别说深交做朋友了。所以班上这三十几个人,华西几年下来说过的话不超过十句,平时在校园里见了面也不会打招呼。
  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很繁重,像解剖学病理学这样的专业教材都厚达十多厘米。不过学校里大部分人心思都不在学习上,游戏与恋爱是他们脑海中的全部,每节课逃课的人都很多。大部分时间逃课都是很安全没什么大问题的,但学校管理员有时会抽查点名,这时候逃课的人往往就会叫人代答或者火急火燎地赶回教室,如果没应付好不小心被逮住了的话就会被记过,期末成绩也会扣分。
  临床医学专业的人很多,保守估计有一千五百人以上,华西这一届光小班级就有五十五个。十几个小班组成一个大合班,每个星期天下午大合班全体学生都要到教学楼集合,辅导员会点名清人,每次放长假之后也要集合点名一次。
  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诸如乒乓球社、篮球社、排球社、歌舞社、英语社等等,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华西一个都没有参加,他不屑于做这些浪费学习时间的无聊之事。
  尽管在期末考试前,任课老师都会给出这门学科的重点内容,但华西还是努力地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下来,他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学校的教育,只有这般努力与认真将来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在学校的四年里,他没有挂过一次科,虽然成绩不是最顶尖的,但比起那些年年因挂科而需要重修的人还是要平稳得多。
  大四的时候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们要到医院里见习,上午在教学楼上课,下午到学校的附属医院学习。
  附属医院离宿舍楼有两公里多一点,华西每天步行在医院、教学楼和宿舍之间,匆匆忙忙,很多时候在食堂买几个馒头就在赶路的过程中将就着当饭吃了。
  在科室里跟着带教医生查房,见习生们并不能亲自动手做事,只能听带教医生讲解。
  不过华西还是想办法学会了怎么测体重、体温、血压、脉博、呼吸,还有心电监护、静脉滴注、静脉推注、肌肉注射、外伤缝合换药等等,但华西和其他见习生们基本上没有自己上过手,最多摸了摸仪器而已。
  见习的这一年在忙碌中过去,大五就开始正式实习了,全体学生要离开学校,到医院里去学一些更加实际的东西。
  华西所在的班级被分配到了成都市区的一家公立医院,去之前全班出钱一起包了一辆旅游大客车,等到了成都之后,辅导员才告诉他们实习的一年间一个学期需要两千元钱,华西当时深感震惊,没想到实习居然要学生自己花钱,他听他的几个高中同学说他们的专业实习都是学校负担所有的费用。
  好在华西平日极其节俭,又坚持打工做兼职,手上还是拿得出这点钱,否则叫父母打钱过来的话就很麻烦很尴尬了。
  院方给每个人都发了一本实习手册,华西翻开后,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规章制度,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遂瞄了几眼就收到背包里去了。
  医院安排的宿舍也要单独收取费用,一人一月一百,一间房要住十二个人。华西进房一看,不到四十平米的狭小空间里拥挤着六个上下双人铺的铁架床,床架上空空如也,没有一件被褥枕头之类的用具,不过就算有,估计也不会有人用,毕竟那是之前实习学生用过的东西。
  宿舍楼听说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华西被分配的房间在五楼,屋子里面悬空挂着一个电灯泡,没有灯罩,开关是一根墨绿色的拉线。地面没有瓷砖,布满了尘埃,墙壁也没有抹石灰。整个宿舍的装饰与布置仿佛让人置身在那个久远的时代,华西觉得这栋楼建好三十年来从没有修缮过。房间里面没有厕所,也没有洗漱台,一层楼只有一间大堂用来作公共卫生间使用。
  有钱人家的孩子都自己到医院附近租房子去了,然而华西的家境只能让他住宿舍,他自己去超市买了最便宜的床单和被子,为着节约三十块钱,枕头也没买。
  买床上和生活用品的时候华西没和同学一起去,因为他知道自己肯定什么都要买价格最低的,同学看到虽然不会当面说什么,但在心里十有八九都会默默鄙视一番,然后背地里再奚落嘲讽几句。
  正值九月,成都简直就像个火炉一样,白天在医院里还好,有空调可以吹,晚上回宿舍睡觉时,小房间里焖烤得让人心慌神乱,华西都不知道该怎么把时间熬过去。
  几天后,宿舍里其他十一个同学都相继买了小风扇,华西睡在下铺,正前方的一个同学的电风扇正好能吹到自己,华西总算是舒了一口气,最热的日子终于勉强能够熬过去了。
  铁架床的栏杆上布满了锈灰,不知道被扔在这间潮湿的小屋里多少年了,也没有人清理一下。这些无名的小医生们根本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哪会有人在意他们睡的床上是否有铁锈。
  身处宿舍房中的人感受不到任何的幸福与安宁,只有无穷无尽的压抑。即使是在白天,由于楼房周围电梯公寓的遮挡,房里唯一的一扇小破窗也透不进什么阳光,房间因此昏黑昏黑的,必须得打开电灯泡。无论何时,华西总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鞋袜臭气,毕竟十二个男人住在这里。等到了晚上,实习生们都回到了宿舍,经过一整天的忙碌,有些人一躺在床上便睡着了,随之而来的则是一阵高过一阵的呼噜声。深夜时分,这些打鼾的声音就好像在进行一场宏伟的合奏表演,往往靠着门上铺的呼噜声刚刚变得微弱,最后边右下床的呼噜声又突然响起,那声音又高又尖,未眠者的耳膜都会因此震动得酸痛。
  实习之后,学生们在各个科室依次轮转。华西和另外五个男生先在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风湿免疫科分别待了半个月,接着口腔科一个月,肛肠科一个半月,皮肤科两个月,最后的普外科耗得最长,在那儿待了整整三个半月。
  整个实习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可是华西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无非就是给病人测测血压,换换药,偶尔缝个小伤口什么的,纯粹给医院打点杂干点活罢了。
  顶多偶尔科室里的带教医生让他们几个人写点病历,贴贴化验单,再给他们指点下错误,讲解一番注意事项。
  最烦人的是,每半个月医院就会举办一次讲座,一次要整整两个钟头。给实习生们讲话的是医院宣传部的领导,肥头圆脸,日子一看就过得分外的滋润。
  这位领导各种夸奖医院,历史多么悠久,创收多么惊人,职工们的医术多么精湛,拯救过多少垂死病患们的生命,华西每次都听得昏头胀脑的,受完两个小时的“轰炸”后,走出演讲的多媒体房间时,他觉得简直就像溺水了再浮上水面一般的轻松舒爽。
  在开始实习后,华西对于本科毕业后是否继续读书产生了一丝犹豫,他第一次发现这个行业远没有外人看起来的那样光鲜亮丽——急诊和夜班都是异常地艰苦难熬,工资普遍也就四千到七千左右,每年还有各式各样的检查和考核。
  华西这批实习生运气还算好,不用上夜班。每当早上在医院看到那些刚交班的正式医务职工,经过一晚上值班的折磨,全都憔悴不堪,精疲力竭,唉声叹气的。男医生还好点,好好睡一觉就又恢复了,那些有孩子的女性回家可能还要做不少家务事,真的令人心酸不已。
  跟父母打电话汇报自己实习情况的时候,华西提起了自己的这个想法,希望毕业后先工作一段时间,深入了解一番这个行业,到时候再考虑是否读研,但刘父刘母态度很坚决,断然地拒绝了。
  “你安安心心地读书就行,其它不用你操心,读,要读,肯定是要继续读下去,我和你妈还不算老,挣得到钱,供得起你,等你读出头了,到大医院里工作,挣到钱再还给我俩就行!”刘父在电话那头不容置疑地说,“医生的学历是越高越好的,研究生读完毕业后,你赚的钱比本科毕业的要多好几倍哩!”
  华西相信了父母的话,答应了他俩的要求。于是他一边努力应付实习,一边想尽办法挤出时间复习准备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