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朝堂争斗
作者:悲歌之0      更新:2021-10-20 19:33      字数:6040
  有种正面上我啊,朱重八!胡烁在心中低吼。
  “抬起头来,让朕好好看看你。”
  胡烁抬起了头,纵然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却在和朱元璋对上眼的那一瞬间险些腿软倒了下去。那是一对怎样的眼睛……那双眼包含着杀戮、怨念、暴戾、失望、睿智,还有一丝慈祥?黑色的眼珠只需一瞬间便能夺人心魄,又看破了一切虚与委蛇。
  “令尊没有杀人?那条街上可是有很多人都看到了,令尊亲手杀死了车夫。”
  胡烁站直了身子,信誓旦旦的胡诌:“绝对没有。家父怒急攻心,抽了车夫几鞭子,但是根本不可能活活抽死。家父后来也多次自省,派人送了车夫一笔钱,送他们一家人去苏州旅游。”
  将证人藏了起来。按他这种说法即使他杀了车夫全家,只要尸体处置得当,便不会有人起疑。这小子不简单。朱元璋点点头对侍卫道:“你去车夫家里看看,顺便问问城门守将,今日可曾看到那一家老小去往苏州的路引。”
  肯定是有的,我专门派了三个家丁化了妆拿着路引前去苏州玩耍,一女两男和车夫家人身材胖瘦差不多,车夫遗体我也藏了起来,这条线索你是查不出来任何东西的。胡烁内心窃笑。
  “朕听闻有些丧了权的官员,失了势的小吏,还有想要利的商贾拿着金帛、名马、古玩之物争先恐后的在你府上奔走,可有此事?”
  胡烁点了点头:“有。”
  淮西党成员都惊了,缩了缩脑袋。《大明律》记载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就要杀头。金帛、名马、古玩之物那个价值不低于六十两。你这就承认了?那岂不是……
  胡烁又接着道:“金帛、名马皆是朋友相赠只能够一家人生活所需,并无多少。家父喜好收藏,希望历史文韵传承千年,曾买了不少古玩器物,可惜全是假货,宋代书画落款提名居然写着小狗佩奇。这些字画长年挂于家中只当买个教训。也许被有心人看到了便来捕风捉影栽赃家父,陛下明鉴。”
  胡烁早已将家中值钱之物全部毁了个干净,不怕朱元璋派人搜查。
  朱元璋沉思片刻:“吉安侯陆仲亨,平谅侯费聚不守礼仪,酗酒闹事,朕曾责怪他们。如今这二人与令尊相交甚密,自古内臣不交公侯,令尊可有不臣之心?”
  重点来了,提到谋反了。胡烁暗暗的掐了自己一下,打起十二分的注意力道:“非也,吉安侯平谅侯皆淮西人,家父亦淮西人,俗言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二人逢难,家父不愿落井下石,若在二人危难之时不施援手,弃他们而去,此举与禽兽何异?若陛下疑家父有收买人心之嫌,家父愿弃官归田,从此不理世事,做一贫苦老翁,足以。”
  这孩子倒是个明事理的。朱元璋心中暗自赞赏。可惜了你爹是当朝宰相,现在想走?没那么容易。我忍了他七年就等着他逾权枉法以便找个由头废了他,他要是走了那我岂不是白忍了七年?
  朱元璋暗暗使了个眼色,便有聪明的大臣站了出来道:“丞相独相七年,一人掌管生杀予夺的大权,官员的任命罢免从未通知圣上,凡是弹劾的奏章,全部被他藏了起来,敢于上疏的骨鲠忠臣全部被下任到偏远地区。满朝文武只知胡相,不识天子!臣愿冒死劾之!”
  等领头羊出现了以后,大量跟风者便前仆后继的涌了上来,如连绵不绝的潮水般,所有人一起弹劾胡惟庸。仿佛胡惟庸从出身起就满身臭毛病。懒、酗酒、不刷牙、衣冠不正、头发非常油、失了臣子礼仪、偷看寡妇洗澡。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被提了出来。
  随便找几个敌人的错误来显示自己是干活的,是有用的,是重要不可或缺的就行了,毕竟大家还是要恰饭的。没多少人愿意死劾,死劾只会产生一种结果,要么你死要么我亡,多伤和气。
  万一死劾失败,不仅会落一个栽赃忠臣的恶名让自己名誉受损,还有可能被罢黜饭碗都保不住,权衡利弊,大部分言官选择了和稀泥这条路。
  御史大夫陈宁点了点头,以小罪遮掩大罪混淆视听,这孩子想的不错,只是皇上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没有后手是改变不了局势的。
  啥啥啥,这都是啥?朱元璋重重哼了一声,这帮兔崽子太不将我放在眼里!到了这种时候还在提这些可有可无的事情,就没有一件能决定宰相生死的大罪吗!
  一道雄厚沉稳的声音恰在此时响了起来。“胡惟庸毒杀刘基,证人在此,望陛下彻查此事。”御使中丞涂节从殿外走了进来,走到和胡惟庸并排的位置面对皇帝跪下,身后跟随着一个太医院的御医也跪了下来。
  第二个死劾的来了,众官员纷纷闭上了自己的嘴,准备吃瓜看戏。
  朱元璋大怒,猛拍龙椅对着胡惟庸道:“这事你怎么解释!”
  “微臣……”胡惟庸大声咳嗽,一口气没喘过来,一下晕倒在地。御医连忙上去把脉,看不出任何异常,只得让人抬了送往太医院,请他人诊治。
  “很好解释。”胡烁接嘴道:“家父为何要毒杀刘基?御医杀刘基当日为何不说?天子都不清楚的内幕,为何你御使中丞会知道?很明显,家父又被构陷了。御医是否受奸人挟持所以才做此伪证?今日当着陛下的面,大家把话说清楚。”
  御医跪伏在地:“臣惶恐,丞相嫉妒刘基才能,怕刘基复起夺取宰相位,所以命臣毒杀刘基。当日不敢说。丞相之势如日中天,说了我一家老小恐怕不保。我曾抱怨此事,也许是恰好被御史中丞听见。”
  胡烁摇头晃脑:“不对不对,依我看来,刘基死时六十又五,老年人年龄大又生了一场病,又吃了庸医开错的药。是药三分毒,万一这药毒性与刘基病症相同,便会加重病症,这才是刘基死亡的真正原因吧。”
  御医吹着胡须瞪着眼道:“你,你竟说老夫是庸医!”
  胡烁不理睬他,接着道:“家父曾威胁你?不可能!家父常言:‘刘基性情,才能,品格皆远胜于我。若刘基在,吾可安心归隐矣。’家父一点不贪恋权力,绝不可能杀害刘基。”
  “不贪恋权力?那为何朝中大小事皆由令尊包办?”涂节冷笑。
  “天子鞠躬尽瘁,忧虑过度。家父做为宰相只是想多分担一些责任。如若中丞不信,家父今日便辞官归乡,此生永不踏入金陵半步!”
  胡烁已将辞官一词反复提及了三四遍,希望引起朱元璋的重视,并同意这件事。可是朱元璋哪里肯,他想灭掉的是宰相的权力,而不只单单是胡惟庸这个人。
  朱元璋纵容丞相已七年,眼看着丞相错误越滚越大,大到可以宣布世人:“丞相独裁专权,危害苍生,藐视皇权应当废除。”就差最后一步了,只要在这里扳倒丞相,以后就没有人能阻碍到皇权了,等到太子朱标继位后便不会有人权倾朝野,妨碍太子的执政生涯。
  想到儿子的未来,朱元璋咬咬牙,今日必须让你死!朱元璋道:“宰相胡惟庸疑有不轨枉法之举,有谋逆之心,交给三司会审吧。”
  胡说叹了口气:“陛下,草民能否再问个问题。”
  “无需问,等审出结果了一切就都清楚了。若令尊确实无罪,朕定还他一个清白!”
  你让我不问我就不问,怎么可能。这事真交给三司会审那就完了,审判结果其实是人为操纵的!只要你朱重八对结果不满意,无限封还,那些大臣就只能不停的改结论,最终肯定会弄成你的意思——谋反灭族。那我岂不是又要死了!胡烁赶紧道:“今日满朝文武皆谴责家父,可有一人站出来为家父鸣不平?”
  “!何意?”
  胡烁硬刚朱重八的第一个应对策略至此才全部展现出来——做孤臣。他先打了第一张感情牌,说道:“家父少时便随陛下征战南北,稳坐后方,治管城池,筹备钱粮,无半分错误。防山贼暴动,止市民纷争,近三十年。可是只因知道了一些秘闻,想告知陛下,便遭歹人算计,妄图置之于死地。此事涉案甚广,家父忠厚,思虑此事有伤同僚脸面不愿说出。我气不过,在今日朝堂之上,便要将这些事说出来!请陛下做主!”
  呦吼,又有大瓜了,官员竖起了耳朵,想听个真切。今天一天知道了不少重磅新闻,他日可当作话题与外官谈论。茶余饭后之时吹吹牛皮也是极好的。不知道下面这个新闻怎样,是否劲爆。好好奇呀。
  可是胡烁的接下来的一句话,让这满朝文武几乎所有的官员成了刀下亡魂。
  “户部侍郎郭桓徇私舞弊,侵吞官粮,且各地州府县审计官员来京皆携带空印文书,不与户部核对。”
  这下好了,本应在洪武十五年和洪武十八年爆发的空印案和郭桓案,提前被捅了出来。
  “这是血口喷人!”郭桓气的大叫。其他官员看好戏一般的看着郭桓,不住的感叹,啧啧,真是可怜。
  不知道这些看戏的官员在自身被牵连入狱,知道了郭桓案的最后结果“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系死者数万人”之后,回想起那天朝堂之上自己的想法,是否笑得出来。
  胡烁在胡惟庸书房研讨对策时便知道了现在的户部侍郎就是郭桓。他提这两件事想的并不是法不责众,朱元璋座右铭之一就是宁错杀不放过。法不责众对朱老板来说没有作用。胡烁是想制造混乱吸引朱元璋注意力,当朱元璋把心思全放在另外两大案上时,只要自己低调,说不定就能躲过一劫。当然这概率很低,胡烁只是试试。
  “查,给我好好的查,一个都不许放过!”这帮人居然在我眼皮子底下搞这种事!朱元璋一下子恼了起来。贪赃枉法,投机取巧,以权谋私。看来是我太过放纵他们,这些人该杀!随着事件不断的升级,朱元璋内心想法已从驱逐、打压、教训百官演变成了杀人。想杀的人也由一位丞相变成了满朝文武。
  “陛下明鉴,徇私舞弊之事,臣从未做过,此子……”郭桓说着说着气息渐渐弱了下去。他听到了皇帝离开离开座位,一步一步踩出的声音。声音越来越重,一下一下敲打在郭桓心中,响彻在脑海里。他害怕,全身像被电了一般,控制不住地哆嗦了起来。
  “此事千真万确?”朱元璋已走到台阶下,站在郭桓面前。
  郭桓伏地,不敢出声。
  “抬起头来,看着朕!”
  郭桓颤巍巍抬起头,眼前的皇帝怒目圆睁,眼中泛满了血丝。
  “看来是真的。你们,你们啊……朕该说你们什么好。”朱元璋一口吐出了胸中憋压许久的气,举起手对着郭桓的脸上就是一巴掌。啪!郭桓一下就被打晕过去,身体瘫倒在一边。
  “陛下息怒。”胡烁安慰道。
  “朕需要你来教吗?”朱元璋扭头看着胡烁。
  天空猛地响了一声炸雷,随后哗啦啦的雨点下了下来。
  第二次直视朱元璋的脸。上次对视时看到的一丝慈祥此刻消失无踪,朱元璋现在的招子凶狠无比,似狼如鹰。蕴含着无限的疯狂。
  胡烁扛不住这么大的压力,腿一时失去了力量,支撑不住身体,直接地跪了下去。
  “朕召集文武百官上朝议事,每日循环往复,一年只休三天,本意是希望群臣多多出力让天下百姓吃足喝饱,不再过着朕当年讨饭都讨不到的生活。可是你们呢?每天都在干些什么!”
  “丞相与六部贪污腐败,布政司和各州县府投机取巧。你们追权逐利、抱团结党、互相排挤。你们从来未考虑过百姓的感受,所言所行皆是为了利己。你们太让我失望了。毛骧!朕将亲军都尉府改名锦衣卫交于你,第一任指挥使由你来做。务必彻查此事,官员哪怕只有一点违法乱纪……杀!”
  胡烁带来的蝴蝶效应让原本应该在洪武十五年出现的锦衣卫于洪武十三年成立!
  满朝震动!那个人敢说自己从未做过违法乱纪之事,官员全部跪下,口中呼着“陛下息怒。”有胆怯的人压抑不住内心的恐慌,哭了出来。宫殿外的雨声混杂着殿内的哭声,加上阴霾的天气,人的心情更加压抑了,需要找个方式宣泄出来。于是一人哭,十人哭,最后所有人哭了起来。
  朱元璋看得直反胃。朝中大小官员忽然就像孩子一样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来人,全部拖出去,丢在外面好好哭!”
  “父皇饶命!”一道温暖地声音从殿外传来,窸窣的雨声中,一位三十左右的男子从东方跑了过来,持伞的太监尽全力奔跑也追不上他的脚步。
  听到这声音的大臣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有救了,有救了!群臣欢呼雀跃,纷纷弹冠相庆,大殿里的沉闷被一扫而空,哭声也停了下来。这声音如阳光般撒在人心上温暖舒适。
  唯一能让事情出现转机的人物——太子朱标在此时站了出来。
  “父皇饶命。”被雨淋了满身了朱标来不及擦拭水珠便跪了下去。朱元璋心疼的抚摸着儿子,拿自己的袖子替孩子擦水,眼泪滴落了下来。
  这便是胡烁第二个应对策略——亲情。胡惟庸装气急攻心退场之后便立马前往了东宫,寻找太子,希望太子出来缓和局面。
  “起来吧,为了这群人不值得。”
  “父皇常教导孩儿以仁治国,如此手段太显残暴了些。先要明白事理,才能进行推论以合适的刑罚定罪,方能使百官信服。”
  朱元璋叫太监用盘子托了一个带刺的木棍,扔在地上,咚地响了一声。“这木棍你可以捡起来吗?”
  太子摇摇头:“可以,但是会刺伤手。”
  “朕现在做的就是替你铲除这些刺!大明刚立之时万众一心,文武百官为了同一个目的去努力,一致对外并无内斗。现在呢?这帮人已经成了国家的蠹虫!他们互相蚕食,于治国已无半点益处!纵观华夏历史,有多少朝代就是被这些人给毁的。朕怎么可能把这样的一个明朝交到你手里?他们必须死!否则大明不可能再向前迈进一步了。只会日渐衰微,走向灭亡。”
  “不用处死,让百官致仕,换一批年轻有为,有抱负有理想的官员就行。”
  “你怎么还是不懂!你睁开眼看看,这些官员都是大明未立之时便跟随朕左右的。他们当年那个不是有抱负有理想!可是现在怎样!他们的理想早就被自己的私欲吞噬地干干净净。不施重刑以儆效尤后来者只会走他们的路!太子仁厚,这些人和事就交给朕来处理,史书上人屠的恶名就由朕来背。你只需治理好朕为你留下的没有渣滓的基业就好。”
  朱元璋一直是以儒家思想来教导儿子的,但是他深切的认识到光靠仁义是不够的,真正能治国的唯有法制。
  孩子太软弱,这些官员跟了自己太久,如果自己都下不去手的话,儿子就更拿他们没有办法了,朱元璋其实是不愿扮演人屠的角色的,但是为了儿子的将来,只得这样做。
  “报!臣夜观天象,发现不日将有五星连珠之势,大吉之象。”一名钦天监的官员打着伞进入殿内。这是胡烁最后的底牌——以天象避祸。理想情况下,此事成功率极高。当年刘基就曾以天不下雨是因为牢狱中有冤案劝说过朱元璋。
  “父皇!五星连珠大吉,不宜杀生。”朱标大喜。
  “哼!十星连珠又如何。这些人若不惩治日后必生祸端!来人,还要我说几遍。将这里所有人拖出去关起来,一个一个审问。”
  胡烁本计划着用亲情牌打动朱元璋,等他杀人念头微微松动之时,再编造场祥瑞,给个台阶下,他便可能不会计较这个事件。现在看来胡烁的努力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
  不会吧,我很努力了啊。该做的能想到的我都做了,怎么这朱老头还是要杀我,想想,想想!什么都不做肯定要死!还有什么可以做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我。是因为专权和结党吗?不是!我一一回应原因,朱元璋找不到借口反驳。是因为谋反吗?不是!我已将仇恨转移到郭桓身上。等一下!似乎就是从此刻开始朱元璋开始暴怒想杀人的。所以真正的致死原因其实是满朝文武的腐败然后牵连到我?换句话说我要想活命就要先救满朝文武?怎么可能!光胡惟庸一个我都救的很吃力了好吗!我当初为什么要把这帮大臣拖下水增加游戏难度啊。神经病吗?
  御前侍卫将一个个的大臣拖了出去,每走一个人,胡烁的心就凉了一分。不可能啊!怎么可能救得了所有人。长时间跪在那里已让胡烁思绪混乱,想不出一点办法。
  还是要死?又要陷入无限的轮回中?那沼泽一样的地方我不想再去了,我要活,我想活下来!
  两个侍卫一人一只手抓住了胡烁,开始向外面拖。
  我是清白的,是清白的!我无罪啊!
  朱标还在和朱元璋争执,面红耳赤。朱元璋则满意得看着儿子,微笑着。
  猛然,胡烁脱口而出了一句诗。正是这首诗挽救了胡烁,逆转乾坤,将他的生命延续了一段时间。
  “等等!你刚才说了什么?”
  朱元璋吃惊的看着胡烁,他万万想不到眼前的少年居然会说出这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