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公主助父,神医弘景
作者:龙叔重约      更新:2021-11-28 20:49      字数:3941
  鲅鱼族居住在鲅鱼圈里,兴旺发达,黄花鱼、红娘子、青皮鱼等鱼族们,没有退出鲅鱼圈,它们的理由是,龙王在给鲅鱼族和鲨鱼族分界划圈时说:“鲅鱼在圈里,鲨鱼在圈外。”没有提到它们,因此,它们圈里圈外,自由活动,谁也没辙。
  一日,鲅鱼王找汐妍公主研究此事,鲅鱼王说:“红娘子鱼族胆大包天,把我们的地盘占了很多,我下令叫我族的全体成员专吃红娘子鱼,大小不留,让它全族覆灭,然后再吃黄花,吃青皮……个个击破,你看如何?”汐妍公主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虽是海中常见之事,可是把整个鱼族吃掉,我觉得太残忍了,我有一法,不但可以解决此事,还可以壮大我族的力量,不知父王能否采纳?”鲅鱼王说:“小女快说啊!”汐妍公主说:“入月牙湾的河有条比较大的,水很深,河面也宽,而且海涨潮,它随着涨潮,海落潮,它随着落潮,如果把红娘子鱼族赶到那里,给他们一个生长繁殖的地方,可以给我族省下不少地盘,如果黄花鱼、青皮鱼他们两族要去,我们也欢送。”鲅鱼王拍手称赞说:“好主意,这样做一不伤害同类,二解决了我族拥挤的矛盾,一举两得啊。”汐妍公主说:“父王既然同意了,那么布置大阵编写咒语的任务就交给女儿完成吧。”鲅鱼王大笑说说:“那太好了,女儿锻炼机会不多,我就不多事了。哈哈哈……”
  鲅鱼公主汐妍把大阵布置好,咒语也编好了,于是催动法力让红娘子鱼族都听到咒语,咒语奏效了,大阵也成功运转了,那红娘子鱼一群群,一伙伙往那条河里游去,青皮鱼和黄花鱼也跟着凑热闹游向那河里,鲅鱼王更是高兴,夸奖女儿进步很快。
  这红娘子鱼因满身通红的鳞,如同新娘子披上嫁装,因此得名。它们的生存条件很随便,在近海里生存好,在河里也可以,最让它们满意的是,不再眼睁睁地看着同伴们的身体葬在那鲅鱼腹中。红娘子鱼族在这河里繁殖很快,不到一年工夫,满河的红娘子鱼,一群群,一伙伙,铺满了河底,河底还生长着一种红色的藻类,当地人称之为“小胖孩”。红色的鱼和红色的藻类两种红色相映生辉,把河水映得通红,这河又跟海相连,它随海涨潮落潮,人们给这条河起了个美丽的名字——红海河。
  在红海河畔的村落里有个叫陶弘景的单身汉,给一家养渔船的做帮工。这家的船很小,禁不起海上的风浪,就在这红海河里打鱼,每天锚升船起,顺着这条河到了入海口,再从河口返回原地,一天一个往返,因这河只有这么一条小船,鱼又多,天天都是满载而归。陶弘景划船,撒网、拉网、摘网,全是他的活,他干活有个特点,见到网里拉上了小鱼,他便摘下来,顺手扔回河里,他说鱼小,可怜那小命,天天这样做,船主没有什么反应,鱼也好卖,买鱼的人都说,这条船打上来的鱼,条大而匀,没有挑头。
  这一年,船上又多了一个伙计,这个人是陶弘景的邻居,因他家丢了两只老母鸡,怀疑是陶弘景偷的,他的老婆为这事,时常骂街。陶弘景虽然家不宽裕,可不三不四的事,他没有干过,为这事,两家闹过纠纷。这个人上船以来,经常在船主面前说坏话。耳不听,心不烦,天天这么小嘀咕,船主也有些在意了。
  这一天,风大,撒下好几次网,拉上来,那鱼都少得可怜,陶弘景还是按着以前的样子,把那小鱼摘下,扔回河里,船主看了,破口大骂,还说:“一共打上来没有十条鱼,你又把小的扔回河里,这一天能打多少鱼啊?”陶弘景一气之下,便辞去了这个活。
  陶弘景从小在这河边长大,什么时候涨潮,什么时候落潮,什么潮水,能上来什么样的海货,他了如指掌,他决定去那红海河入海处,拣海货卖钱为生。
  这日,陶弘景拣了二斤多海蛏,这东西很值钱,他没吃中午饭,就跑着来到熊岳城渔市,来看货的人很多,有的递到十个钱,他没卖,好不容易拣到这东西,价低了,可惜了,他决心等着,多卖个三钱五钱的。不一会儿,来了个老婆子,看了看这海蛏,夸了几句,说家中的老伴有病一年多了,眼看就要不行了,就想吃这海蛏,说着掏出一个小手帕,小心翼翼地数起钱来,一枚一枚数了一会儿说:“钱不够,对不起,我不买了。”陶弘景忙把海蛏递给她说:“病人要吃,给多少就多少吧。”老婆子接过海坚,上下打量起陶弘景来:“你是会治骨伤的陶先生吧?”陶弘景告诉她那是他父亲,已经过世八年了。老人眼圈红了说:“你们都是好人啊。”她匆匆忙忙地走了。
  那天晚上,陶弘景翻来覆去不能入睡,拣那么多蛏子时的高兴劲,看蛏子人的讨价还价,老婆子的小钱包,老婆子的问话……这些场景在他的脑海里,转来转去,下半夜他才进入了梦乡,梦中父亲给人治骨伤的镜头一个个也转换起来。
  第二天,陶弘景没有去拣海货,他想起昨天老人家的问话和昨晚间梦里父亲治骨伤的情景,他想应该把父亲的手艺拣起来。虽然父亲没有把手艺亲传给他,但是父亲治骨伤时的动作他还记得挺清楚。他决心试试看。
  自己刻苦专研了一段时间,这一天他来到本村一个姓关的家里,因为他家里的儿子上山砍柴,摔坏了一条腿,到处求医都没见好转,去试试吧。还是有真本事的,他刚把手搭在病腿上三两个动作,就听见“嘎巴”一声,那人站起身,就重新能走路了,一点也不疼了。这消息马上也传开了,全村人都知道陶弘景能治骨伤病,不吃药,不打针,几个动作就好……从那以后,村里村外,有骨伤的病人都来找他治,不论是搀着来的,还是抬着来的病人,经他几个动作,都能活动自如,治一个好一个,手到病除。
  多少年来,陶弘景不知救了多少人,但他从来没有张口要过谁的一文钱,他有一句口头禅:“凭心赏吧,有没有钱都得治病。”人心都是肉长的,谁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吃水还不忘打井人呢,答谢的人很多,送的肉啊,鱼啊,水果啊,应有尽有,还有送钱的。然后陶弘景逐渐的变成了富户,没到几年他便娶了妻还生了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陶弘景从医几十年如一日,到了晚年,他的妻子过世了,儿子和媳妇却很孝顺,还有两个可爱的孙女,大的十八,小的十六,整天在爷爷跟前帮着忙活。
  陶弘景心里琢磨,儿子不学他的手艺,不能让着一门技巧断了传承,于是他打定主意把手艺传给两个孙女。这一天他对两个孙女说:“等我死了,你们给骨伤病人治病,但要记住见病人就救,切莫要贪图钱财。”两个孙女一起跪到地上带着哭腔说:“爷爷不能死,爷爷一定会长命百岁的,爷爷说的话我们记住了。”
  第二天,陶弘景的儿子和媳妇接到一封信,说是媳妇的娘得了重病,夫妻俩急三火四去探望了。而爷爷却领着两个孙女忙活着给一个病人治腿,爷爷指点大孙女,用什么样的动作来治,当听到“嘎巴”的响声,那病人就站起来能重新走了。到了下午,又来了一个病人是胳膊扭伤,爷爷指点二孙女像姐姐那样做,那病人的路膊也好了。到了晚上,又来了两个病人,姐妹两个就分别去治,爷爷站在一旁看着,这两个人的病也很快都好了。看着这两个孙女能独立治病了,一天中治了四个病人,老爷爷累了,老爷爷也放心了,还没等这两个人走,老爷爷坐在炕上就对孙女说:“我不行了,你爹娘不在,你们告诉村里人一声,好帮你们把我埋了。”说着两眼闭上,大孙女无法相信,用手试了试,才发现是真的没气了。
  陶弘景寿终的消息传遍全村,村里人跑来,你拿钱,我出物,这个给缝寿衣,那个给做寿鞋,几个木匠赶来打寿材,忙忙活活一整夜,一切妥当。村里人说:“老爷子辛苦一辈子,他儿子和儿娘不在家,捎信也来不及,咱们趁这时表表心意,买鞭炮,请鼓吹队,一定让他老人家满意。”村里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把应办的事都办得井井有条。到了第三天,要安葬了,村里人又议论起来,有人说得上祖坟,可是这陶弘景家的祖坟谁也不敢肯定是哪个,埋错了又不妥当。有人说:“老人家在世时,热爱这红海河,就把他葬在红海河畔吧,等他儿子回来,如不满意,三年后再挪到祖坟也行。”丧事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响,真是应了那句话:“和尚无儿,孝子多。”送灵的人排着长队,如同孝子一样把他安葬在红海河畔。
  陶老爷子走了,陶家治骨伤由两个孙女继承,治病效果跟爷爷比,不分上下,陶家的门前还照样大车小辆,看病的人有增无减。村里那养船家的少爷,因家里有钱,游手好闲,经常以到红海河看鱼为由,跟踪陶家俩姐妹,他心里想,如果能娶上一个做媳妇,后半辈子就好过了。他托人说过媒,事没办成,他心怀怨恨骂道:“敬酒不吃,吃罚酒。”于是他找来几个二流子,出了价钱,设好了圈套。
  这天下午,陶家俩姐妹来到红海河洗衣服,发现有四个可疑的人鬼鬼祟祟在跟踪。姐姐对妺妹说:“不要怕,如果他们动手,就给他们卸了。”话音刚落,这四个人真的动手了,俩人一伙对付一个人,这组何不容分说也动手了,把这四人的胳膊和腿全部脱自,刹那间,四个地赖横躺竖卧,“妈呀,妈呀……”嗷嗷叫唤起来,俩姐妹扭头就走。
  姐妹俩回家不到半个时辰,铁嘴二婶来了,她急急火火地说;“两个大侄女儿,快给二婶个面,救救红海河边上那几个人吧,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人家把胳膊和腿给卸了。”姐姐没吃这套:“二婶,有话直说。”妹妹这时也忍不住道:“好汉做事好汉当,这事是我姐俩干的。二婶说:“哟,还是你们干的,好说不好听啊,快偷偷去给他们接上吧,姑娘家跟小伙子动手动脚的,免得别人说闲话。”姐姐说:“我姐俩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妹妹帮腔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二婶一看没辙,又哀求说:“侄女啊,就算二婶求你们了,我小门小户的,人家来叫咱办这事,不成,以后要穿小鞋的。”姐妹俩看二婶可怜的样子,只好答应。
  二婶领着这姐妹来到红海河边,这四个地痞见了立马求饶说:“姑奶奶,姑奶奶快救救我们吧,以后再不敢做这样无理的事啦。”二姐妹呸了一声,还是从容不迫地把这四个人的胳膊和腿复原了。
  从那以后,两姐妹在这一带人的心目中,跟她们的爷爷一样是“神医”。
  人们不忘陶老爷子的恩情,每到初一、十五,自发地拿着香和供品在他的坟前跪拜,求他保佑平安,时间久了,人们把老爷子埋葬的地方叫“东红海”,把两姐妹和父母住的地方叫“西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