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千金小姐,好心好报
作者:龙叔重约      更新:2021-11-28 20:49      字数:3429
  到了清朝时期,熊岳城这个地区满族人较多。熊岳城城里有一家满族人姓郎,他家的曾祖父文武双全,跟着多尔衮打过天下,因此后人习文练武,骑马射箭。到了第五代,家中无男儿,只有一个女儿,叫郎楚英,性格同男孩所差无几。他的父亲把家传的东西,一样不差地传给她。这个女儿刚满十八岁,文武双全,力大无比,骑马射箭样样精通。
  熊岳城城里有个文人,家里很有钱,因为家富人又有名气,二十多岁没有选中意中人。这日,他家里来了一个亲戚,闲谈中提到了郎家小女。这个文人听了,心里有了想法。于是,他以散步为由,经常出现在郎家的门前屋后。郎家小女练功、骑马、出出进进,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好一个文武双全的奇女子,世上无双啊!”他决定托那个亲戚做媒。
  这个媒人还真的是称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家的婚事已经进行到了过彩礼的阶段。这日,文人家准备好了一匹高头大马,两个大金元宝,两匹好布,一套嫁衣和一双绣鞋等等一些其他的彩礼。富人家出手真是不凡,这么多的彩礼,穷人家连想也不敢想。
  媒人领着郎家父母和楚英,来到文人家,这文人家更是非同一般,高大的门楼前,左右各有一块上马石,门前不远处有一飞檐翘角的迎碑。进了大门,一套整齐的四合院便呈现在眼前,正房地基略高,进屋需要迈上五步台阶(台阶数是有说法的,以生、旺、死、绝排序并循环,所以屋前台阶数一般都是2、5或6步台阶),这台阶石六尺长、一尺宽、厚三寸左右。
  文人的额娘站在台阶下,很有礼貌地让客人进屋,媒人和郎家人都兴高采烈地迈上台阶。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媒人和郎家夫妇,一步步走过了台阶,而郎楚英走在最后,当她的脚迈上第三步台阶时,突然听到一个响声,这第三步台阶居然从中间断开了。文人额娘的笑脸立刻变成铁青色,心里想:“怎么这样不吉利呢?头一天登我家门,竞把这么厚的台阶石踩断,这样的女人哪里配做我们家的儿媳?”她对媒人咕哝了几句,媒人很不自然地对郎家人说:“很对不起,对不起啊,没有缘分啊!”文人的额娘板着脸接着说道:“亲虽不成,但礼还是要送的,你们大老远来的,不容易,这匹好马和两个大金元宝就送给你们了,我们书香门第的,最讲规矩礼节了。”
  郎家人也没客气,把金元宝送给了媒人一个,然后一家三口人牵着马,拿着另一个金元宝就往家走,越走心里越不是滋味。妻子对丈夫说:“莫非我家楚英命薄,进不了这大户人家?”丈夫道:“哼!我看不一定,也可能是这个大户人家命薄,擎不起我家楚英……”郎楚英不耐烦地说:“额娘,阿玛,你们不要说了,把马给我,我要去散散心……”父母知道女儿心里不好受,便给她带上了这块金元宝,便任她自由去了。
  郎楚英骑着马,往城外奔去,几个时辰过去了,来到了一座大山前,这山正是前文中那条恶青龙化的那座青龙山。这马累了也不走了,天也快黑了,郎楚英翻身下马,她仔细观望,巧了,在这前边不远处正好有间矮小的房子。她心想:“天越来越黑了,又有这大山挡路,往哪里去呢?再说马也不走了……”她决定去那小房子看看。
  小房子里走出一位白发老太太,郎楚英赶忙上前搭话,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竟把郎楚英领进她的小房子。老人告诉她,这个地方叫何家沟,她家姓郭,寡身一人领着儿子,靠着砍柴种地过日子。郎楚英虽是武人性格,但毕竟是个姑娘,她觉得老人有个儿子,不太方便,推辞不想住在这里,老人明白郎楚英的顾虑,诚恳地说:“不要怕,我们山里人是很讲究的,让儿子住在隔壁的柴栏子里,再说了,一个姑娘家,天黑了,往哪里去呢?我这里简陋,你委屈点住一夜,天亮了你再走。”郎楚英看老人家诚心诚意,便拴好了马,打算住下来。
  老人为郎楚英端上来饭菜,郎楚英从来没有吃过这山里的饭菜,也可能因为饿了的关系,她吃得很香也很多。老人高兴地说:“好孩子,不嫌弃就好啊。”老人又给郎楚英拿来没人盖过的被了,客气一番之后,郎楚英也累了,倒头就睡,睡得也很香甜。
  郎楚英吃过老人为她精心做的早饭,告别了老人,骑着马就走了。她围着这座山走来走去,到了黑天,这马又不走了。郎楚英下马一看,还是那个小房子,那个老人又出来了。郎楚英不好意思地说“我又来给您老添麻烦了。”老人笑着说:“我愿天天给你做饭吃,就怕你不来啊。”老人又给郎楚英做了好吃的饭菜,晚上老人跟郎楚英唠起了家常,当她知道郎楚英的心事时,便劝她说:“这人的一生啊,很不容易,说不定就遇上什么样的事,但咱心里要平衡。着急上火,想不开都没有用,听老人说过,‘车到山前必有路’……”。
  郎楚英又在老人家住了一夜,心里想,这个老人真好,热情周到不说,还能理解人的心思,所说的话,句句是热乎乎的,暖着她的心。她告别了老人家,骑马又走了,左一道岭,右一条沟,她逛得很开心。到了黑天,这马又不走了,她下马一看,还是这间小房子。老人家又出来了,她又和往常一样住下来。郎楚英的心里犯嘀咕:“莫非这马不让我回家,要不然为什么天天驮着我瞎走,到了晚上又回到这个地方?”就这样郎楚英天天走,这马天天到了时辰,又回到这小房子前不走了。
  郎楚英天天在老人家里过夜,觉得老人对她这么好,亲娘还能怎么样,她下定决心诚恳地对老人说:“这些天,您老人家像亲娘一样照顾我,把亲生骨肉安排在柴栏子里住,太让人过意不去了。这样吧,我认您老做干娘,您的儿子自然就是我的干哥哥了。他上山砍柴,那么重的活,天天睡在屋外,会中病的……”老人听郎楚英这么说,心里甭说有多么高兴了。她爽快地说:“那太好了,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啊!快把儿子叫来,你们兄妹见见面吧。”
  郎楚英有了干娘,又有了干哥哥,自然也不想回家了,她每天骑着马,跟着干哥哥进山砍柴。这一日,她把兜里那个金元宝拿了出来,对干娘说:“娘,我带着它上山不方便,您把它收好,等我和哥哥把这片山上的柴砍光了,咱就用它去换米换布,能换好多好多的东西。”哥哥一旁看着,好奇地拿过金元宝端详起来,自言自语地说:“这东西我见过,好多好多,真的见过……”
  郭家哥哥领着郎楚英,跑到一个山窝窝里,嚯!那么多和这金元宝一样的东西,闪闪发光(正是青龙山一处小型的露天金矿)。郭家哥哥说:“咱们先少拿几块回家给娘看看,再让她老人家出个主意。”兄妹俩便一人拿了三块跑回家里。老人看了看说:“这东西,大小轻重都一样,这么办吧,拿一块去城里换米换布,人家要是收了,回头你们再往家里拿吧。”
  第二天,郭家哥哥带着从山上拿回的金子,来到熊岳城集市上,米行老板说:“你这块金子都要换成米吗?我这个米行还真的没有那么多米。”“有多少都行,余下的找钱吧。”哥哥说道。他心里想,只要能换米,换多少都没关系,主要是想看看这金子真假和价值。这可是大客户啊,米行老板赶忙吩咐下人套上一挂马车,把他家里的米统统地装上了车。又数了一堆银子给他,高兴地说:“你一次买这么多的米,我出车给你送去,车费算我的。”
  郭家老太和郎楚英在家里,把家里唯一的大缸倒出来,又把两个坛子刷干净,又倒出一个木箱子,娘儿俩忙碌了一整天。在日头还有一人多高的时候,一辆大马车拉了满满一车的米进院了。一家三口人高兴极了,他们一起动手把米卸下来。当他们送走了城里来的大车,已经是天黑了。郎楚英看娘和哥哥高兴的样子,心里想:“这回好了,这么一块金子就能换这么多米,山上还有那么多金子,以后就不用愁了”。她看娘和哥哥都累了,为他们铺好被子,自己也去睡了。
  第二天一大早,郎楚英和郭家哥哥吃完早饭,他们就上山去了。这金子很重,他们从早晨背到晚上,一口大缸都没装满。第二天,他们继续背,又背到黑天,还是没有背完。第三天,他们还是继续背,再次背到晚上,这回总算是背完了。一口大缸装满了,两个坛子装满了,一个木箱装满了。娘说她是一块一块数的,加上换米的那一块正好是一千块。
  何家沟老郭家发大财了,郭家老太带领一儿一女,买房子置土地,一年后,这一男一女结为了夫妻,郭家老太打发这小两口回熊岳城娘家,骑着文人家给的那匹高头大马,又驮了一口袋金子。郎家夫妻见女儿带着女婿衣锦还乡,又带来那么多金子,高兴得不得了。
  郎家郎楚英发财的事传遍了城里,也传遍了乡下。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郎家郎楚英是有福气的,她到了郭家,得到了郭家母子的善待,郭家就得到了一千块金子,这个郎楚英真是“千金小姐”。又有的说文人家命薄,擎不起郎家郎楚英这个有福的。还有人说文人没娶到郎楚英,害了单相思而死,家也衰败了……
  只有几天的工夫,郭家就成了熊岳城这一带最有钱的大户。又因为他们家勤俭持家,乐施好善,家业兴旺发达很多代,到了清朝晚期,还是赫赫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