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命运难测,勇闯关东
作者:龙叔重约      更新:2021-11-28 20:49      字数:5208
  在很早以前,渤海东岸是一片原始大森林。那时候,山东连年闹灾荒,老百姓背井离乡到东北来逃荒。最开始只有姓赵和姓裴的两户人家,从山东的蓬莱海口出发,坐着一条小船漂洋过海,来到这片大森林处。他们从海边走到山坡,又从山坡走到海边。发现靠海边的低洼处,森林茂密,杂草丛生,难以开发。山坡上树少草稀,省时省力,于是选择了山坡上。他们开垦了很大很大的一片土地,用砍倒的树木搭起了简易的房子,又种上五谷。这生茬地的庄稼长得好,到了秋天,粮食收成挺好,房子里装不下,他们肩扛担挑,到离这里二十里以外的熊岳城粮米集市上去卖。
  又过了一年,从山东滕县又来了一户姓滕的,这户人家没有在山坡上开地,而是靠着海边开起荒地来,据说他们是离不开海里那个飞龟石。据老人们说,这海里原本没有这块飞龟石,自从滕姓来后才有的。又有人说,老滕家从山东来时,是从烟台海口出发,路经大连湾,奔向这海边,走了很多冤枉路。船又小,又遇上了大风,快到海边时,小船撑不下去了,正在下沉。滕家人看着眼前的海边,就是靠不了岸,心急如焚。正在这个生死关头,海面上出现了礁石,滕家人反应很快,他们立刻从小船上跳到这礁石上,一时辰过去后,海潮退了,海浪逐渐变小,他们发现这礁石像一只要腾飞的大龟。一家几口人排成一排,合掌跪拜起飞龟石来,然后手牵着手,蹚着很浅的水走到岸边。
  飞龟石救了滕家人的性命,他们不忘这飞龟石的恩情,就在离飞龟石很近的海边低注的地方,不怕草深林密开起荒来。每天忙完了活,就去海边看望飞龟石,每到初一和十五,海退大潮时,他们还拿着贡品到海边上,给飞龟石上供烧香。
  滕家人在海边发展很快,建起了很多新房。人口增加也很快,儿子多了便开始分家,儿子生了孙子,孙子又分家。几十年工夫就发展到了二十几户,而且家家户户都一顺百顺,人丁兴旺,丰衣足食,成了远近闻名的滕氏家族。
  见证这一切的赵家和裴家经常从山上下来探听,有的甚至主动把女儿嫁给滕家,变成了儿女亲家。这日久天长的,他们就发现滕氏家族在供奉飞龟石。于是他们从很远的山坡上下来,学着滕氏家族的样子,也开始供奉起飞龟石来。还有不少人家从山坡上搬下来,在海边开起荒地来。就这样,海边的住户和人口也越来越多。人们希望得到飞龟石的保佑,一有闲暇时间,有的站在海边上,有的爬到房顶上,也有的爬到树上望着大海,望着飞龟石,潮涨了,有时看不见飞龟石,有时只能看到飞龟石的脑袋;潮落了,便能看到飞龟石的全身。待到初一或十五,海里退大潮,海边上挤满了给飞龟石上供烧香的人们。久而久之,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望海寨。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到了清朝时,滕氏家族中出了一个大人物,名叫滕天成。在军队里当了大官,官衔相当于现在的将军。这位将军在康熙十七年,领兵在东南沿海同海寇的战斗中,不幸身亡。第二年,朝廷给当地政府拨一笔资金,给滕天成立碑,给滕氏家族修祠堂(家庙),同时下令滕氏家族改为随八旗,并规定滕氏家族婚丧嫁娶时可以击七棒锣(朝廷里可击九棒锣,百姓可击一棒锣)。
  地方政府组织了能工巧匠,用盖州最出名的水峪青石,在望海寨,为滕天成修起两座头盘雕龙脚踏大龟的石碑。但是修建滕氏家族祠堂的资金,却被贪官污吏扣留了。说来也巧,几个月以后,康熙皇帝到辽南微服私访,想要检查一下为滕天成立的碑和滕氏家族祠堂修建情况,这可把贪官污吏们吓坏了,他们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保命之法,那就是用重金收买了皇上身边的随从。当康熙皇帝带领随从,走到盖州北康屯时,一个随从装出很关心皇上的样子,诚恳地对皇帝说:“皇上,臣听说这个康屯前边有个猪店子屯,猪吃糠,好可怕啊!这个‘猪’字对皇上来说是犯地名忌啊!是件了不起的大事,臣下为皇上的康健着想,咱们不能往前走啦……”康熙皇帝觉得此话有理,便立即领着随从们打马改道了。
  清朝的皇帝,都爱好打猎,经常领着随从和亲信,骑着高头大马,挎着弓箭,跑到山野里去打猎。改道后的一天,有一个随从,对皇上说辽南渤海边有个免儿岛(前文中的仙人岛),那里风景很美,海边的槐树林里有一种野兔,长得又肥又大这种野兔子肉味道很鲜美,是走兽肉,又有海鲜的滋味。据说这种野兔常在海边的缘故。又有人传说,这种野兔是嫦娥下凡时,从月宫里跑下来那只月兔的后代,与其他野兔不一样。皇上听了,很感兴趣。于是他领着一队人马,来到辽南渤海边的兔儿岛打猎,路过一片四周是苞谷中间是西瓜的地方,他们口渴了,想吃西瓜,皇上便派了一个随从前去。
  看瓜的窝棚里,有一个老头,他正在煮青棒苞谷(是苞谷粒儿在青棒上,一起煮熟吃,民间说煮青棒苞谷)。他看有人进来,穿戴又不一般,忙上前搭话,来人说:“锅里是什么东西?这么香,快拿来给我尝尝。”老头拿起一个用柳条编的笊篱,从锅里捞出一穗苞谷,又拿来一只筷子,从这苞谷后面插进一寸左右,小心翼翼地拿着筷子这头递给那人。又告诉他啃着吃。那个人拿起苞谷啃起来,一边啃一边说:“好香!好香……”
  皇上和随从们,口渴得不行,又闻到空气中有一股香味儿,他们顺着香味儿,朝着窝棚走来。那啃苞谷的人,看见皇上和随从们都到了,慌慌张张放下手中的苞谷跪在地上,不断请罪道:“皇上,小人有罪,小人有罪……”老头见状,不知所措,也忙跪在地上,哆嗦起来。皇上眼睛盯着那锅里的苞谷,和蔼可亲地说“老人家免礼,快拿些给我们尝尝。”
  这可是将功补过的好机会啊,只见那人学着老头的样子,把苞谷插上根筷子,双手举起献给皇上,那人又和老头俩一起忙活,把锅里的苞谷都插上筷子,给随从们一人一棒。
  不一会儿,皇上啃完这穗苞谷说:“这谷物是真香,比朕的御膳好吃啊!它叫什么名字?”老头忙道:“叫苞谷”。皇上沉思起来:“世上金和玉最贵重,这谷物的粒像牙的形状一样,世人都说联是金口玉牙,那么这种谷物应该叫玉米。”皇上郑重地说:“从今天起,这谷物就叫玉米。”在场的人一起跪在地上:“谢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随从们都是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不知道这谷物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只以为是老头巧手做出来的,他们为讨好皇上,吩附老头回家换套衣服,跟着他们同去京城。老头回到家里,把所遇之事告诉家人,换了一套好衣服便回来了。
  老头心里明白,他把地上那堆带皮的青玉米棒子装起来,就这样他和这些青玉米棒子,一起跟着皇帝的队伍回京了。老头一步登天,进了皇上的御膳房。但是这带来的青玉米棒子是有数的,皇上要天天吃这煮熟的青玉米棒子,怎么办呢?皇宫里,红墙高高的,门门有岗,他走投无路,为不连累家人,便一头撞死在了御膳房中。
  老头的家人和乡亲们,再也看不见这勤劳善良的老人了。他们祖祖辈辈种着这受皇封的玉米,怀念这位老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呢?
  而这边的贪官污吏躲过一场大难,得到皇帝重视的滕氏家族祠堂没有修建,留下了千古遗憾。但是滕天成这个历史英雄人物,一生为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给滕氏家族增添了光照千秋的辉煌,已经载入史册。
  人们说,滕氏家族之所以飞黄腾达,是眼飞龟石这神灵的保佑分不开。又有人说滕氏家族的前辈,救过一只受伤的大龟,后人应得到果报。还有人说,天神杨二郎在整治这方山河时,听八仙们说:“这鲅鱼圈是龙王亲手画的圈,鲅鱼王率领它的家族住在圈里,鲨鱼族在圈外,两鱼族谁也不准越圈半步,违者格杀勿论。一个国家里皇上最大,一片海域里龙王最大,龙王亲自过问的地方,必须是风水宝地。”天神杨二郎认为上八仙说得在理。于是为强化这里的风水,他特地从南海搬来飞龟石,放在这里,看守鲅鱼圈的北大门。斗转星移,飞龟石的姿态和神情不变,预示着这里定有腾飞之日。人们希望飞龟石永远有灵气,永远保佑这里的人们过上好日子。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19世纪中叶。中国已经进入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黄河下游河道淤废不堪,面临外忧内患的清廷,又实在拿不出钱来治理黄河,导致黄河决口连年发生,每每酿成灾害,民不聊生。除了黄河泛滥成灾,中原地区还经常遭遇兵荒马乱。清廷的苛捐杂税也让中原民众难以承受。怎么办呢?中原民众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把目光投向土地辽阔、人烟稀少的关东地区。关东地区长期处于待开发状态,对于中原地区的民众来说,简直就是大片大片的宝藏!
  山东烟台栖霞有一个中年汉子姓王名昭明,他从年轻时就喜欢果树,但是父母总说粮食不够吃,自己家的地又少,不让他发展。到了中年,父母过世了,两个弟弟也相继成了家,加之连年灾荒,粮食仍然不够吃。他决定把家中仅有的三亩荒地分给两个弟弟,自己领着老婆孩子闯关东。他们漂洋过海从大连走到望儿山脚下,看这地方山清水秀,土质肥沃,遍地是果树,高兴极了,租了两间小房就住了下来。王昭明身强力壮,有一手好农活,但是对于果树,他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于是他领着妻子围着望儿山前前后后转悠了三天,经过明察暗访,得知一家姓王的地主果园最大,果树长得也不错,而且还有很多土地,于是他们决定去这家打工。
  王昭明夫妻俩心地善良,活干得又好,不到一年,在这个庄园里成了最走红的人。王昭明当上了打头的,妻子也熬上了管家头,地主扬言王昭明是他的亲房近支。他把租出的土地全部收回来,让王昭明带领长工短工种植果树,又把老果树园交给王昭明管理。王昭明尽心尽力,把主家交给他的活干得井井有条,成了这个庄园的三把手。
  这年冬季,县城里下来两个当差的,他们说县令要招待客人,让他们到乡下来收集最好的大果(这大果指的是苹果),王家庄园的大果又大又甜,远近有名,当然在被选之列。老太爷听说是县令要用大果,不敢怠慢,立刻命令管家头王昭明的妻予王刘氏,组织人下窖挑来两筐个大色好的大果。一个当差的高兴极了,另一个当差的却目不转晴的盯着王刘氏,略有所思地对老太爷说:“这大果是真好,可是我俩拿不动,你让这位妹子带一个人送我们一程吧。”老太爷哪里不知他们什么意思,但不敢得罪当差的,连声说:“好啊,送一程也好”。
  这个当差的不怀好意,当他们四个人走在荒郊野外的时候,他对另一个当差的说:“你傻吗?这么好的美人,还不不动手,等什么呢?”说着拽下王刘氏挎着的果筐,拽着她朝路边看瓜的窝棚奔去。另一个当差的看在眼里,两眼像疯狗一样盯着另一个女子,也模仿前者动作,向另一个看瓜窝棚奔去。正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迎面路上年来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只听那人高声怒吼:“混蛋奴才,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无礼,县令的客人马上来到,还不快把大果送到府上!”两个当差的惊恐万状,急忙放开怀中的女人,挎起大果筐乖乖地前行。两个受惊的女人,虎口脱险,没顾得上谢谢骑马人,便拼命而逃。
  县令府上热闹非凡,县令满面红光地站在门前,频频向客人点头招手。各路客人,无论是骑马的还是坐轿的,都是精神抖擞,衣帽整洁,风风光光地走进客戶。客厅布置得整洁大方,客人们有的品着上等的龙井、毛尖,有的品尝着红红的大果。有的附庸风雅,有的谈古论今。
  当差的一看县令请来了如此多的高贵的客人,心里充满敬佩,唯恐让客人见笑,但越小心越易出错,一个当差的在给客人倒茶时,一不小心碰掉旁边客人手中的大果,那个客人很不高兴地说:“贵县的大果如此珍贵,珍贵啊!为什么以大小而论,起不出一个好听的名字吗?”当差的明知客人在挖苦自已,精神更加紧张,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子丑寅卯,县令羞臊得脸红一阵白一阵。
  一位客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急中生智,慢条斯理地说:“我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水果,唯有平郭县的大果最好吃,本想送一个很美的名字给它,今天借贵友的提议,我就献丑了!”县令高兴地说:“快说,快说啊!”在座的人看县令着急的样子,也催他快说。这位客人说:“平郭县人杰地灵,辽南的鱼米之乡,这大果取其县名的谐音,就叫苹果吧。”在座的人听了纷纷拍手叫绝。聪明的客人打破了客桌上的尴尬局面,县令感激不尽。客人走后,他立刻命令手下发出告示:从即日起大果的名子改为苹果。
  王刘氏和那个女人,跑到村头,回头看看那骑马的人和两个败类已无影无踪,这才松了口气。两个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王刘氏说:“今天发生的事,你知我知就不要说了,免得人家说闲话。”那个女人很赞成,于是两个人守口如瓶无事一样。谁知王刘氏被这场惊吓得了病,梦里经常吵吵闹闹喊救命。王昭明看妻子病了,很是心疼,耐心地问她到底遇上什么害怕的事,妻子觉得自己的病越来越重,就把那件事跟丈夫说了。王昭明领着妻子到平郭县城,请了位老郎中,拿了几副镇静的汤药,妻子的病逐渐的就好了。
  王昭明管理的果园太好了,年年都有好收成,老太爷很器重王昭明夫妻,待他们像亲人一样,又让王昭明的孩子跟自己的孙子一起进了书院念书。好景不长,在这一年冬季,县令又有客人,下来收苹果的人还是那两个当差的。王刘氏见到仇人,眼睛直冒火星,压不住心中的怒火,抡起镐头向当差的劈去,正中了太阳穴,那当差的立刻一命鸣呼。王刘氏也被衙门抓走,以命偿命了。第二年春天,老太爷怕官府暗算王昭明,忍痛割爱将他们爷儿俩打发回山东。临走时,给他们带上不少苹果树苗。据说,从那时起,栖霞开始种植苹果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