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见证历史,重视教育
作者:龙叔重约      更新:2021-11-28 20:50      字数:3195
  鲅鱼圈有个古老的村,跨越几百年的历史,她叫盐场村。
  “那片货场就是过去鲅鱼圈最古老的村的所在地……”在营口港的四号门,我顺着刘志富手指的方向望去,整齐码放的货物,挨挨挤挤,一望无际,气势壮观。刘志富是这个社区的书记,他说,营口港从一号门到四号门大片区域是过去都是我们村的。
  这个村从古老走进新时代,留下了斑斑驳驳的印记,跨越了300多年……
  她就是现在的盐场社区。
  盐场,顾名思义,是晒盐的地方。民间传说,因西汉辽东郡平郭县设立盐铁宫,清末年间,在此地建设熬盐的地方,生产食盐而得名盐场村。是否属实,已经无从考证。盐场,有据可依起于清初。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知县骆云编修的《盖平县志·城池志》,按城周八方列91屯堡。盐厂区列为其一。盐厂区又名临海区,辖村11,即,大董屯、小关家屯、赵北屯、盐厂、丁家屯、李家屯、三家子、神井子、陆家屯、崔家屯、小河沿。
  《盖平县志》所载的盐场,“场”为“厂”。查阅1990年12月出版、由盖县(今盖州)志办公室编写的《盖县政区沿革》,上面记载1956年3月,根据农业合作化发展需要,盖州全县实行并区建乡,此时的文字录入,盐场的“场”即为“场”。此前的文字记载均为“厂”。至于何因何故,“厂”改为“场”,已无资料可查,更无据可考。
  盐场,是鲅鱼圈一个重要的地域符号。1983年,营口港鲅鱼圈新港筹建、招聘第一批工人等故事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据刘志富介绍, 1978年12月15日,营口港鲅鱼圈新港建设筹备处成立。当时的盐场村有6个生产队,港口建设用地占了5、6两个生产队。这两个队的每户安排了一名占地用工,他们也就成为营口港鲅鱼圈新港的第一批工人。198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鲅鱼圈乡从盖县成建制划出,设立了营口市鲅鱼圈区。至此,盐场村也就从传统意义上的渔业、农业村渐渐过渡到城市。
  据2009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数据显示,盐场社区总面积285.17公顷。这是目前所查到的最早的数据记录。
  盐场村、盐场社区,几经变迁,行政办公地已经搬迁多次,目前的行政办公地点是过去的海东办事处小陆屯村,也就是现在的闽江路中段。我们在盐场社区见到居民韩长仁。韩长仁1947年出生,是这里的老户。他说,盐场有五大姓氏,即,王、赵、申、杜、韩。其中,王姓是一大姓,曾经做过屯长。
  在历史上,韩氏家族出过一位名人——韩果。韩果,声名显赫,是韩长仁的伯祖父,是爱国民主人士,曾任奉天(沈阳)文汇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教授,后入川任辅成法学院教授、林森国使馆干事兼国民政府考试院考试委员。1955年3月,以“社会人士”身份应邀参加辽宁省第一届政协会议,为第一届省政协委员。上个世纪60年代初逝世。
  据1991年,区政协文史资料编写组编辑出版的《鲅鱼圈文史资料》第1辑记载,韩果先生出生于1880年(光绪六年),原名韩钟林,字毅廷。祖父系清朝秀才,父韩克夫也是清代读书人。祖父、父亲均博学,以教书为生。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韩果先生投身革命。他参加过同盟会;1916年袁世凯称帝后,他参加了山东讨袁军,并为讨袁军撰写檄文一篇,声讨袁氏倒行逆施的罪行,文采斐然,笔锋犀利,传至北京,惊动洪宪当局,深受当时人赞赏。
  韩果先生富于正义感,讲气节,有骨气。他在奉天文汇大学任教时,月薪六十元。当时东北大学聘他去任教,月薪要高出三倍多,但他因东大是张作霖所办,他认为张作霖与日本关系密切,故宁肯少拿薪水也不愿去东大。
  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韩果休暑假时,在盐场村大庙前的皂栗板树(学名,皂角树)下宣讲朱、毛(朱德、毛泽东)革命的事迹给大家听。他休假二十三天,每天晚上都要讲二个多小时,人们都很爱听。当时常去听的现在能记起来的还有王乃贵、朱殿奎、朱长林、韩瞎强子、于克旭、于克扬等人。当时盐场伪派出所所长杨春阶风闻此事,想抓韩果,因没有证据没有敢动手。
  解放后,韩果先生把自己在河南、四川的经历作了整理,由当时的西南文教部盖章证实,交给了家乡政府。回乡时,韩果先生已年逾古稀,但他仍不愿意虚度余年,于1952年,致函当时盖平县文教科副科长马德超说:“德超科长阁下钧鉴:鄙人从事大学教育二十余载,为关内外所共知,今能蒙录用为中学教师,堪称轻车熟路,绝不有辱阁下焉。”赤子之心跃然纸上。(摘自《鲅鱼圈文史资料》)
  参与编写《鲅鱼圈文史资料》的林春树介绍,当时,为了了解韩果的相关资料,他们多次到盐场村,寻找韩果晚年生活的足迹,并到鞍山专程寻访韩果的学生,记录了韩果人生中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看《鲅鱼圈文史资料》中的《爱国民主人士韩果事略》,依然是沉甸甸的,是鲅鱼圈人文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块璞玉,弥足珍贵。
  关于盐场晒盐的历史,也已无资料可查。据民国九年(1920年)县长辛广瑞主修的《盖平县志》第十三卷物产志记载,“盐,即晶盐又名青盐俗称卤盐,邑境濒海制盐向以滩晒,其质胜于川蒙之火盐。西北海濒共有滩三百三十七付,每付平均年产四百石,计每石六百斤,全年产量可十三万余石,除本境自用其余由转运局运销吉黑二省。盐砖,以盐制其形如砖质细而白江南人多嗜之;精盐,即机制盐砖,近年以洋庄之需求遂有设精盐公司,於营口者制造运销成绩频佳。”由此推测,盖平县(盖州)海濒晒盐是有历史的,盐场村应在其中。
  说起晒盐,上世纪初期、中期出生的人还有些记忆。韩长仁经历的晒盐生产,几近末期。他说,盐场村西部是盐滩旧址。盐滩四周是3米多高的土坝,大坝的中间是数条大小水渠和由水渠分割出的方整盐池,也就是蒸发池。涨潮时,通过闸门将海水放进盐池,通过日光和风力蒸发浓缩海水,形成食盐结晶。
  谈盐场村的历史,不能不提盐场小学。据《盖平县志》第五卷教育志记载:盐场小学成立于清光绪33年9月,建校之初排名为盖平县第二学区村立第22小学。时有平房教室6间,教员两人、学董一人,初小两个班,学生94人。
  伪满时期,随国家命运的沉浮,学校也在水深火热中跌宕,几经停办或迁移。辽宁著名诗人、散文家吕公眉,曾在盐场小学任校长之职。他在1991年的深秋,应区政协文史资料编写组之邀,写下了《回首前尘五十年——我在盐场小学的一段经历》一文。他在文中说,1942年的早春二月,他到盖平县教育科,通过介绍信的关系找到董桂方科长,被安排到盐场小学任校长。
  吕公眉,到盐场小学任校长时,年仅30。他在回忆中说,盐场小学不大,四面用碱土叠起不满三尺的土围,而且大都颓圮了,上面稀疏地栽植些枯瘦的三春柳。当时,学校只有正房四间,东部两间是教员室和老师宿舍,西部两间是高年学生的教室。西厢三个小间是低年级学生教室。都是门窗不正,低隘湫湿。
  吕公眉到任校长后,动员学生移来十几株松树,种植在校庭和校门两侧,又利用四周的废土,把土围增筑了一米五左右,并清除了校院多年的陈积。
  当时除吕公眉之外,教师有4人,即,韩炳林、邵仲山、潘淑贞、邵长生。通学区域包括赵北屯、盐场、丁屯、神井、李屯、崔屯。据史料记载,1942年以后,日寇已经难以支持了,住在我国东北的日本百姓,在吃饭上都成了问题,他们到了自顾不暇的紧急时刻,没有余力来为奴化教育再付出多少力量了。因此,凡是动用经济的大小之事,一律冻结。
  吕公眉的办学思想是,坚决抱定因陋就简的态度,来对自己的孩子们进行教育,不管怎样节衣缩食,也不让学生看出来教者消沉的思想。因此,在吕公眉任校长期间,学生学习的劲头很大。冬天,没有采暖的煤火,学生自动从家里往学校扛,家里柴草不足的,他们就趁着休假时间,到附近的山上来搜取枯枝朽干,在学校西厢南面整齐地推起了一个大垛,再冷的冬天照样愉快地上学。
  直到1945年“9·3”光复的喜讯传遍全国后,吕公眉离开了盐场小学。
  百年历史,沧桑巨变。如今,那个只有三百多户的盐场村,已经发展到今天的五千多户。因为建设港口,他们从那片土地走出来,大多搬迁到绿色时代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