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忍让仇敌,以快制胜
作者:龙叔重约      更新:2021-11-28 20:50      字数:3662
  蒙古人主张“你给我什么,我就还你什么”,一向是恩仇必报的。
  成吉思汗作为一个典型的蒙古草原英雄,当然也有这种特性,但这并非意味着成吉思汗就是一个只知个人小思怨、不识大局的草莽英雄。
  创业初期,成吉思汗的谦逊、忍让是很有名的。
  曾与泰赤乌人一起抛弃过成吉思汗母子的主儿勤人,见成吉思汗势力壮大,就带领部众投奔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不计前嫌,高兴地迎接他们。
  可是,主儿勤人仗着自己的势力,气焰日益嚣张,不把成吉思汗放在眼里。他们的嚣张,终于引来两族人的场大械斗。
  事情发生在一次宴会上。宴会中,主儿勤人合答吉歹盗马,被正在巡视的成吉思汗的弟弟别勒古台和主儿勤人不里孛阔发现。不里孛阔顾及族人脸面,偏袒合答吉歹,制造机会让他逃跑。别勒古台自然不依,两人扭打起来,结果,别勒古台被不里孛阔打伤了。
  事后,两人回到宴会上。成吉思汗发现了别勃古台的伤后,问起缘由,别勃古台就讲了事情的经过。成吉思汗很生气,但强压着怒火,没有发作。不料,主儿勤人的首领撒察别乞的脸上挂不住了,他猛地站起来,怒道:“我以为可汗真的是开庆贺喜筵,原来是想报复主儿勤人而设的陷阱,我们走。”于是,主儿勤人都站起身,离席欲走。
  成吉思汗的怒火立即被激起,他拍案而起:“把这帮盗马贼给我拿下。”立刻,喜庆的宴会变成了混乱的械斗,会场一片大乱。
  械斗中,撒察别乞的母亲额里真妃被成吉思汗扣留。
  事后,成吉思汗几番思量,觉得双方同为乞颜部,应该团结,于是派术赤台和豁儿赤送回额里真妃,准备同主儿勤人讲和。
  可是,主儿勤人又一次地误会了成吉思汗的用意。当撒察别乞问候母亲“您受惊了”时,她傲气十足地说:“我受惊?谁敢惊吓我?我是谁,先可汗的大妃。他成吉思汗算个什么东西,自封的可汗。羊戴上了帽子,就可以装人了吗?我会怕他?”
  成吉思汗怒火中烧,不过,还是原谅了他们:“忍吧,因为我现在还不够强大有力,我就忍让,违心地忍让。可是主儿勤人,你等着,你等着我忍无可忍和不需要忍的那一天吧。先把自己的翅膀练硬,到那时,即使有风有雨,也挡不住我往高处飞翔……”
  这一天,在成吉思汗巨大的可汗金顶大帐内,群雄聚集,很多人情绪激愤。原来,金国派来使者,要求成吉思汗帮助金国讨伐塔塔儿人。
  勒古台瞪着血红的眼晴说:“当年,金煕宗把我们蒙古的俺巴孩汗活活地钉死在木驴上。现在该是报仇的时候了,把那条傲慢的公狗一样的完颜丞相的使者,也钉在这木驴之上。”
  成吉思汗盯着木驴,两手用力按住桌案,牙咬得腮帮子上都起了不住滚动的肉棱子。不过,只一会儿,他缓缓地坐了下去,出人意料地说:“也许我们可以去打这仗。”这话就像滚油锅里滴了水,一下子炸开了锅:“什么?替金狗去打仗。”“塔塔儿人不过是金朝的一条狗,主人打狗有我们什么事儿?”“金朝、塔塔儿人都是我们不共戴天的仇敌,让他们自己去打吧,我们正好坐山观虎斗。”
  听了消息的诃额仓也进了大帐,她非常激动:“儿子,是你刚才说过要奉金国的旨意去攻打塔塔儿人?你忘了金国是什么人吗?他们是贼!你要认贼作父吗?”
  “母亲!”成吉思汗说,“金国是我们最主要的仇敌,且一直豢养着草原上的两条恶狗——蔑儿乞人和塔塔儿人,他们被我们屡次打败,又屡次在金国的喂养下恢复元气再来咬人。
  这一次,金国嫌弃塔塔儿狗了。我们可以不受金国的牵制,打败塔塔儿这个杀我父亲的仇人。”成吉思汗扫视了下众人接着说:“敌人的敌人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就是暂时的朋友也是好的。我们暂时与金朝联合,先收拾塔塔儿人。”
  大将博儿术想了想说:“我觉得可汗的主张是对的。我们打了塔塔儿人,表面上又伪装成是奉金国之命做的,这样,我们就不容易在金国那里过早地暴露自己,引起金国的注意。等我们悄悄地把自己的羽毛养丰满了,在金国没有注意的时候,我们一下子高高地飞起来,那时,金国的末日就到了。”
  诃额仑终于弄明白了成吉思汗的深谋远虑,她深深地叹了口气:“母亲是老了。先长的头发,不如胡子长久;先长出的耳朵,不如犄角坚硬。以后,我再也不管你的事了。”她心里又高兴,又感到种莫名的凄凉,转身走出大帐。
  公元1196年(金章宗承安元年),成吉思汗随克烈王汗,协助金朝攻打塔塔儿部,大败塔塔儿人。塔塔儿首领札邻不合率残部仓皇逃走。
  战后,金朝封克烈王汗为王,封成吉思汗为“札兀惕忽里”(统领的意思)。
  成吉思汗击破塔塔儿,不但报了父仇,赢得族人的尊敬,而且确立了他在蒙古东部的霸权,从而可以专心统一蒙古各部。可以说,成吉思汗与金国联合攻打塔塔儿人是一石三鸟之举。
  在这以后,整个蒙古地区,能与他匹敌的部族,只有称雄蒙古中部的克烈部和独霸蒙古西部的乃蛮部了。这样,成吉思汗拥有了充分的回旋余地,为他以后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有血性的汉子,怎么会甘于一味忍让?
  成吉思汗攻打塔塔儿人时,主儿勤人不但拒绝参战,反而卑鄙地偷袭了他的营地。成吉思汗终于不能容忍了,带着战胜塔塔儿人的队伍,把主儿勤人打得落花流水,首领撒察别乞被处死。
  可见,无论你是强者还是弱者,忍让,都应成为你必不可少的品质。善于忍让,才能让你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智,能够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从而采用合适的应对措施。
  成吉思汗一生金戈铁马,横扫欧亚,军事指挥艺术十分高超。
  有人评价蒙古军队作战进军的速度,犹如永不疲倦的机器。1211年2月伐金,蒙古军队从克鲁伦河出发,4日行700公里;7日发起总攻,高速前进,“来如天坠,去如电闪,飙风迅震,千里瞬至”。7月至8月,连克乌沙堡、乌月营、白登城,进而围住金国西京,这是奇迹。追歼逃敌胡沙虎,更是推动速度惊人,打败金兵于翠屏山,靠的也是“雷霆万钩之力,排山倒海之势”。
  成吉思汗指挥作战,常常靠速度重拳打击对方,以强大的攻击力量,破坏敌人全纵深的防御体系,迅速摧毁其总体防御力量,产生巨大的震慑效果,给敌人以致命的击。
  《蒙古秘史》中记载:“摆如海子样阵,进如山桃皮丛,攻如凿穿而战。”每次作战,蒙古军队都是小分队、分列式前进,阵势如大海,字排开,正面多路开进,既可隐蔽自己,又可防止敌人侧击。
  征战花剌子模,蒙古军队分33路开进;伐金时,分20路开进,如几十路猛虎,排成横列,一起扑向敌人,实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包围。
  攻金,东路羍制,北路助攻,南路主攻,构成战略包围;申河战役,扎兰丁正准备渡河逃跑,蒙古军队对河作偃月形包围,这是战役包围。
  重拳打击的对象是敌车的心脏,即中军。只要将其击垮,敌车失去指挥,群龙无首,马上溃不成军。
  在富耶尔那战役中,术赤与哲别率军,打打停停,进进退退,聚聚散散为的是判明敌中军之所在。一旦搞清楚,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直扑而去,彻底地捣毁敌首脑机构。
  三峰山战役,金兵15万,蒙古军队3万,蒙古军队仍能以少胜多;野狐岭,金兵40万,更是众寡悬殊。成吉思汗的爱将木华黎,组织敢死队,木华黎率先策马横戈,冲进敌阵,于是,诸军并进。金兵驻扎在狭长的山谷里,蒙古军队夜袭,金兵首尾无法策应,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成吉思汗采取“诱敌入伏”的战术,打了不少胜仗。例如蒙古军队进入谷儿只境内,敌方的防守十分坚固,根本没法攻入。成吉思汗兵分两路:一路由哲别率5000人设伏,一路由速不台率军迎敌佯败,诱敌人伏。结果,谷儿只3万人,多半被消灭。蒙古军队攻打金国东京时,因无法攻城,于是佯退,待金军出城再突然逆袭,一退一进,将金军搞糊涂了。
  成吉思汗在征伐蔑尔乞部前命令速不台:“汝军行所至,必载婴儿具,去则遗之止宿处,使若挈家而逃然。”意思是给敌军制造错觉误认为成吉思汗的部队不堪一击连婴儿用品也丢了,还将一些军需品,乃至黄金、白银,也丢在路上,麻痹敌人。
  蔑尔乞人见成吉思汗的部队狼狈的样子,以为不堪一击,非常高兴。他们毫无思想准备,进入成吉思汗早已设好的伏击圈,才知道上当了。
  在与乃蛮部的一次激战中,成吉思汗命令:“夜间,每人烧五处火。”1000名战士,便是5000处火光。乃蛮的头领太阳罕本性胆怯,一见火光冲天,六神无主,由此,“人马坠入山崖,相压死者甚多”。
  分路前进与分散兵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进是为了合围,在作战中,成吉思汗尽可能避免分散兵力、孤军迎敌。当形势紧迫、不得不在两个战略目标上进行作战时,他也能把主力用于主要战略方向将少数兵力用于次要战略方向,实施防御战略。战争形势转变后,他及时集中优勢兵力,打歼灭战。
  分与合是兵家常讲的作战要点,“围”具有战略的企图。在对花剌子模的征战中,成吉思汗将蒙古军队分左、中、右三军,同时远征。第一军团由察合台、窝阔台率领,攻击讹答刺;第二军团由术赤率领,从右方迁回,攻取毡的等城;第三军团由阿拉黑率领,从左方迁回,攻取别纳克忒和忽毡;成吉思汗率领由拖雷指挥的中军,直取不花剌和撒麻耳干,以切断花剌子模与河中之间的交通线,阻止摩诃末向其受围各城的支援。
  成吉思汗率领远征军主力,从北方迁回,渡过锡尼河,通过几百公里的基吉尔库姆沙漠,像一股旋风,突然出现在摩诃末的背后,完成合围,对方不得不接受失败的事实。
  “上帝之鞭”已然开始大肆挥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