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智激彭大,只赢两步
作者:龙叔重约      更新:2021-11-28 20:50      字数:3145
  朱元璋早年,生活十分困苦只得出家做了和尚。后来,和尚也做不下去了,便投靠濠州郭子兴的红巾军,才算有了自己的靠山。
  朱元璋聪明伶俐,能吃苦,性格稳重,办事牢靠而且果断,很快就获得了郭子兴的信任。他先是被提拔为九夫长,接着,被郭子兴的夫人张氏看上,张氏将自己的养女,也就是与郭子兴一同起义的马某的女儿,许配给了朱元璋。
  实际上,郭子兴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当时共同起义的将领还有孙德崖等四人,而且,他们的地位都比郭子兴要高。孙德崖等人到处掳掠,与郭子兴志趣大不相同,他们时常纠结在一起反对郭子兴。郭子兴没有办法,渐渐就消极起来,不大管什么事了。
  有一段时间,郭子兴听从朱元璋的建议,主动与他们修好,但是,还是解决不了双方的矛盾,关系反而越来越僵,彼此担心被对方算计。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雪上加霜的事是,另一支义军部队来到了濠州这块是非之地。
  一个叫“芝麻李”的首领,他领导的起义军被元军打败,其余部在彭大和赵均用两人的带领下来到濠州城避难。他们起义比郭子兴等人早,兵力也比濠州城的多,很快成了濠州的主人,指挥起孙德崖和郭子兴来了。
  郭子兴看到彭大这个人是个直性子,做事有魄力,就与之交好。而心眼狭隘的赵均用,自然与孙德崖等人搅和在一起。于是,濠州城内,一时间又开始上演龙虎斗。
  心术不正的孙德崖想离间郭子兴与赵均用的关系,他对赵均用说:“郭子兴眼里只有彭将军他才不在乎您呢!”赵均用听了谗言,怒不可遏,便产生了诛杀郭子兴的念头。他派出亲信,暗中跟踪郭子兴,终于有一天,瞅准机会,将郭子兴绑架。
  此时的朱元璋正带兵攻打濠州附近的安丰和怀远,得到消息后,他急忙赶回来。在路上,有人告诉他,郭子兴被赵均用等人抓了,被关在孙德崖家里,处境危险。朋友还劝朱元璋别回去了,因为他们还想把他也抓起来。然而朱元璋没有退缩,带着知恩图报的念头赶回濠州。
  天黑的时候,朱元璋来到郭子兴家,只见家中冷冷清清,郭天叙和郭天爵等几个孩子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只有张夫人和几个小妾还在,她们当然对朱元璋也不放心,不肯告诉他孩子的去向。朱元璋当即表明自己不是外人,如果自己有邪念,就不会冒死赶回来,自己回来的目的,就是救出郭子兴元帅。张夫人相信了朱元璋。
  朱元璋对她们分析说,因为郭子兴元帅与彭大亲近,疏远赵均用,才导致今天的局面。表面上看起来,事情是孙德崖等人做的,背后,却是赵均用在主使。所以,只有请出彭大来,才能救出郭元帅。
  于是,第二天,朱元璋领着郭天叙和郭天爵兄弟俩,来见彭大。朱元璋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对彭大讲子,并且请彭大帮忙,说:“天下人人都知道,郭子兴元帅特别钦佩彭大元帅的胆识,愿意与彭大元帅结交,关系十分亲近,可是,这却得罪了一些人,有人就是要陷害郭子兴元帅。陷害郭元帅,实际上也就是轻视您彭大元帅,他们做出这种事情,就是没把您彭大元帅放在眼里。”
  性情爽直而刚烈的彭大,自然受不了朱元璋的一番激将,暴性情爽直而刚烈的彭大,自然受不了朱元璋的一番激将,暴跳如雷,大声说道:“有我彭大在,就没人敢加害郭子兴。”说完,彭大立即领着士兵,将孙德崖家包围起来。
  朱元璋手拿武器,也来到孙德崖家。他二话不说,翻墙跳入孙家。他看到一间屋子门窗紧锁,就爬上屋去,揭开顶瓦跳下去,救出了被打得遍体鱗伤的郭子兴。朱元璋不顾自身危险,运用智谋救出郭子兴,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
  朱元璋能够成就大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根据不同特点来采取不同的策略。利用彭大的性格特点智救郭子兴,是朱元璋早期军事生涯中一次成功的行动。
  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并不是最早起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力量也不是最强的,他却能崛起于群雄之中,40岁那年就登上皇帝宝座。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两项战略决策,决定了他的成功。
  第一项是他攻下集庆(今南京)作为基地后,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稳步发展战略。
  就全国而言,当时群雄并起,早已形成割据的局面。北方的察罕帖木儿,中原的韩林儿、刘福通,湖溯广、江西一带的陈友谅等,力量都比朱元璋强大。仅就朱元璋所占领的集庆一带而言,周围的镇江、扬州、徽州等要地均在敌手,给其以巨大威胁。
  在这种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如果轻易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向外扩张,很容易导致周围之敌乘虚而入,使好不容易获得的地盘落入他人之手。所以,朱元璋实行谨慎的蚕食战略,向集庆周围城市发动系列小规模战斗,逐步占领它们从而立稳脚跟,这就是所谓的“高筑墙”。朱元璋筑起的这道“墙”,对保卫集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与周围强敌的拉锯战都在这些周边城市进行,不至于让敌人动輒打到自家城下,而能够稳固集庆这个基地,使朱元璋有了一点底气。
  当时,军阀们都靠搜刮老百姓维持军用开支,自然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土地、城池往往旋得旋失。朱元璋又实行所谓“广积粮”,就是要军队生产自给。1358年春,朱元璋任命得力干将康茂才为营田使,主管军队生产自给和辖区内的农业生产,不久,又在浙东婺州(今金华)一带拓展,使之成为集庆的后方依托。“广积粮”不仅是经济战略,也是一项政治战略。它使朱元璋辖区内的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也使军队能够保持良好的纪律。
  与此同时,韩林儿、徐寿辉、张士诚等已分别称帝称王,他们成为察罕帖木儿等元朝大军的主要攻击目标。他们都与元朝大军展开过大规模较量,双方伤亡惨重。另外,群雄之间互不相让,又都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冲突。唯独朱元璋长时期内一直未与元军正面交锋。正因为他“缓称王”,因而能与已称帝称王的诸强虚与委蛇。
  当元朝的察罕帖木儿大破山东红巾军后,朱元璋立即表示归顺。元朝派户部尚书张想、郎中马合谋为使臣,委任朱元璋为光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赐以龙衣御酒。使臣刚到集庆,察罕帖木儿被刺,其军瓦解,朱元璋拒绝接受任命,杀了马合谋,因为张昶有才能,被留了下来。不久,察罕帖木儿的继承人扩廓帖木儿誓师河南,军势复振,朱元璋又派使者通好。
  陈友谅的兵力也远强于朱元璋,且有居于上游之利,张士诚盘踞最富庶的江南、浙西一带,财力雄厚。他们都与朱元璋势不两立,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不可避免。当时,朱元璋腹背受敌,陈友谅也一再邀张士诚夹击朱元璋,共分其地,朱元璋的处境非常危险。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守?如主动出击,是发兵西上,还是挥师东下?
  当时,朱元璋的谋士、部将们主张主动出击,但大多数人认为陈强张弱,应先东后西。朱元璋认为,张士诚虽兵力不如陈友谅,但也不弱,且财力雄厚,足以支撑较长时期。如久攻张土诚不下,陈友谅野心勃勃,必倾力来犯,那时首尾不能兼顾,必败无疑;如发兵西上,先与陈友谅决战,张士诚处事犹豫不决,只想坐收渔翁之利,必不会袭集庆后方,待全力解决陈友谅后,再东击张土诚,必将势如破竹。
  众人都赞同朱元璋的决策,于是全力西进,于1363年7月,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这是朱元璋夺取天下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次战役。陈军号称六十万,而朱元璋兵少船小,但朱军愈战愈勇,以弱胜强。陈友谅被朱军将士一箭射穿头颇,于是陈军瓦解,大败而归。朱元璋乘胜追击,次年初,迫使陈友谅之子陈理归降,占领陈氏的全部地盘。
  尔后,朱元璋才挥师东下,攻灭张士诚,继而发兵北上,赶走元朝皇帝。在鄱阳湖之战后四年,朱元璋基本统一了全国,建立大明王朝。事实证明,他当时采取“先西后东”的战略,是洞察敌情后作出的正确决策。
  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激战时,张士诚除派出小股军队骚扰朱元璋后方外,几乎按兵不动。至1365年10月,朱元璋以全胜之师对张士诚发起总攻,不久就攻下平江。倘若朱军当初“先东后西”必定久攻不下,陈友谅乘机来犯,朱元璋有可能全军覆没。
  打天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最关键的也就是那么几步,成败皆系于此。因此,关键时刻的战略决策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很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