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节
作者:沉舟钓雪      更新:2024-02-01 14:51      字数:4130
  程灵伸出手去,从这团雪白中拿起一朵放到眼前。
  摊主见她看货,顿时眼前一亮,连忙打起精神道:“郎君,这、这是白叠子,好看,暖、缓和!”
  程灵含笑点头,心中喜悦,什么白叠子啊,这不分明就是棉花吗?
  当然,当地可能将其称作白叠子。所以,是白叠子也好,是棉花也罢,这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东西的存在!
  程灵心喜,问:“这东西你有多少?如何作价?”
  问了一句,见摊主似乎还有些愣愣的,程灵心中微动,学着当地的口音,又缓缓问了一遍:“老丈,东西怎么卖?你这里一共有多少货?”
  摊主才反应过来,忙说:“啊,我,我带了一筐子哩!不贵,两文钱一斤!郎君要多少?这东西好,真的好,冬天塞在衣服里,比芦苇暖和!”
  程灵却怔在那里。
  两文钱一斤的棉花,贵吗?
  不,这太便宜了,简直是便宜得不可思议!
  她对棉花的历史不算熟悉,但之前做游戏的时候查过清代棉花的价格。记得资料上写过,康熙年间的棉花是五十到八十文一斤,而道光年间要二百到三百文一斤!
  这个物价虽然与如今的魏国没有太多的可对比性,但、但是……但是但是……
  嗐,管它但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也不用想了,程灵只连忙问:“这东西你带了一筐子,那你家里还有吗?这白叠子是你自家种的,还是什么地方得的?”
  摊主没有什么心眼,程灵问话他都老老实实答道:“山上,山上有哩,我自家也种了一亩。”
  程灵又详细问了些话,可算是弄明白了。
  首先,当地人不懂得真正的利用棉花,这毋庸置疑。
  程灵早先也知道,不论魏国还是齐国,亦或者是程灵尚且不曾谋面的陈国与蜀国,这些国家目前都还没有大规模使用棉花的记录。
  就从布匹种类来说,如今占据人们生活主流的,底层有粗葛、粗麻,高层有丝帛绢绸等等。
  而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布匹历史上闪耀着光辉,直到后世依然深受人们追捧喜爱的棉布,在如今,却还不曾面世。
  如果能大规模种植棉花,如果程灵能制造出棉布,做出棉衣……
  看着手上这一团团雪白的棉花,程灵难免畅想,陷入深思。
  以魏国如今的制度,一州长官为州牧,也叫刺史。强势的刺史往往会总揽一州的军政大权,其下文佐官有州丞,武佐官有都尉,此外还有中正,有功曹,这些都是分属文武。
  第一梯队以下,到第二梯队才是主簿,和其余五官等。
  那么第二梯队的主簿究竟管什么呢?
  其实主簿虽然不是二佐官,不及州丞权利大,但在某些时候,主簿相当于刺史的秘书,文书、印鉴、档案……以及各种政令往来的处理,都归主簿管。
  此外,在雍州,原先的主簿他还兼管经济!
  程灵的思绪越飘越远,直到摊主带着忐忑又问了一句:“郎君,这白叠子你还要不?”
  程灵从挎包里掏出一个一两重的小银锞子,道:“这一筐白叠子我全买了,劳烦老丈帮我送一送。”
  摊主带着慌乱与惊喜,接过这个小银锞子,嘴上想推辞,手却连忙将银锞子收入怀里。
  他也不木讷了,连忙收拾好了摊子,用扁担挑了一对筐,就欢欢喜喜地问程灵:“郎君家在那里?小人这、这就给你送去。”
  程灵告知了他平安坊的地址,然后就带着这摊主一路往家走。
  一边走程灵一边与摊主交谈,谈话中知道了对方的名字。原来此人名叫刘柱,是雍州城西六合村人士。
  刘柱家没有良田,只有山地,家里人口不少,平常除了从地主家租种田地,也会在自家的山地上种些经济作物。
  相对于许多普通百姓,刘柱家这样的,算是很有经济头脑了。
  从刘柱发现山上有野棉花,而野棉花聚集起来柔软又暖和以后,他就开始摘这野棉下来,往城中的铺子里卖。
  刘柱道:“孙东家从小人这里收白叠子,就是两文钱一斤。小人不知道他怎么卖,总之我卖就是两文。唉,要不是鬼贼入城,孙东家遭了难,如今做不动生意,小人还卖与他,就不必摆摊咯。”
  程灵与他说了一会儿话,他就渐渐变得健谈起来。不但是将自己突然出来摆摊的原因说了,还连着自己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琐事,也一股脑儿地往外倒。
  程灵由此得知,从这刘柱家用棉花卖得了钱以后,连带着他的亲朋家中,也都开始种起了棉花。
  当然,大家种的量都不多,因为城中只有孙姓商人收他们的棉花。要是种多了卖不出去。也是白费人力物力。
  刘柱又愁道:“家里还有好些筐的白叠子,可惜难卖咯,唉!”
  程灵闻此,却忽然问:“你家在六合村,离五合村是不是很近?”
  刘柱惊奇道:“是哩,四合村,五合村,六合村,三个村子挨着呢。郎君居然知道这个?”
  程灵顿时微笑,她新买的那个庄子,正好在五合村。
  如此一来,岂不正好方便雇佣这位有经验的老农种植棉花?
  第210章 有的人他脸都不要了
  雍州城西,二十里外。
  大庸河的水在此处奔腾而过,如同时光之奔流,一去不回,永无止息。
  一晃眼间,数月过去了,程灵在雍州度过了来到这异世后的第一个除夕。除夕过后,便是新元。
  大魏元封二十年,就这样看似不平淡又似平淡地来到了。
  新春伊始,衙门封印,程灵留在家里陪着家人好好地过了个节。等上元节以后,她就又重新开始忙碌起来。
  首先最被程灵关注的,当然还是城西庄子上的土地。
  程灵在五合村买下的这个庄子共有一千亩地,她给重新起了个名字,叫做栖碧山庄。
  因为买下庄子的时候已经是深秋,这个季节棉花和水稻都不方便种植,当时程灵就叫佃户们在田地里种上了油菜。
  她翻看手机,仔细查阅过里头保存的一些资料,知道油菜的秸秆中通常含有大量的钾肥物质。
  收割油菜以后,进行还田沤肥,就能使土壤具备丰富的营养,此后不论是种植水稻还是棉花,都很合宜。
  当然,在如今的魏国,油菜并不叫油菜,而是叫芸薹。
  芸薹榨油,在当地也已经有了许多年的历史。不过由于技术的限制,如今的榨油效率尚且还有些低下,这方面,在程灵看来,应该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
  她最近跑庄子跑得很勤快,主要就是在忙活这个榨油的事情。
  油菜快要收割了,她希望能够在油菜收割之前,将新式的榨油机制作完备。
  蔺大儒则成了程家的常客,从上一次因为动滑轮而结缘以后,蔺大儒就开始喜欢上了往程灵这边跑。
  程灵平常公务忙,琐事多,他还不好打扰得太勤,结果大约是憋狠了,好不容易到了年底,程灵一放假,蔺大儒就跟解了缰绳的某种动物似的,撒欢般赖在程家了。
  年三十那天他都不想走呢,程灵劝他回自己府上过年,结果人家反倒装起了可怜。
  “我自京城而来,在这偌大的雍州,既无府邸,也无家口,回自己府上过年?我回哪里去?”
  说着,他将双手负在身后,便是仰天一叹。
  看那模样,真是好不孤寂萧索。
  程灵无话可说,堂堂大儒,名震大魏,结果就这么连脸都不要了,这叫人还能怎么地?
  当她没看见,蔺大儒的小厮悄悄扔了好大一沓的帖子?
  那里头,除了伍先生的邀约,还有涪阳王府的,骆家的,卢家的……以及其它数不清楚的各家。
  蔺大儒会无处可去吗?满雍州城,多的是人家等着接他呢!
  甚至来自上京的信也是一封接一封,程灵都撞到过两回,蔺大儒的小厮望月捧着信求他看,回回都要求到哭鼻子,蔺大儒才会嫌弃之极地拿走信,瞥上那么一眼。
  至于回不回信,那就要看这位大爷当时的心情了。反正他的心情就像是那六月的天,从没有个一定的时候。
  最后,除夕的这天晚上,蔺大儒硬是在程家跟着大伙儿一起吃完了年夜饭,这才依依不舍地带人离开了。
  走的时候他背影孤寂,语调怅然:“他乡终究非吾乡,天下之大,竟无我蔺正一片容身之处,唉。”
  瞧那一声叹息,弄得程灵简直都要觉得自己是罪大恶极了。
  如今上元节过去,新式的榨油机暂时还没能完全弄出来,倒是绵纺机,有了大进展。
  程灵后来又仔细了解过当地的棉花使用历史,知道了在雍州,这个棉花其实并不完全是个新事物。
  棉花的种子最初其实应该是从海外传来,只是由于缺乏成熟的纺织技术,人们对棉花的利用就很原始粗暴。
  正如刘柱所说:此物能保暖。
  人们就直接将棉花当做是填充衣物的保暖物,除此以外,棉花没有其它用处。
  也是因为这个,棉花的种植没能大规模推广。除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山上有一些野棉外,十里八乡种棉的人也不多。
  程灵后来将雍州一带能够收到的棉花基本上全都收了,加起来总数也有个五千斤。
  这个数目,说实话其实还挺出乎程灵意料的,比她原先设想的要多多了。
  五千斤棉花,堆在程氏工坊的库房里,就等着织机到位。
  说起绵纺机,就不得不提到曾经在华夏历史上闪耀过熠熠光辉的一位伟大人物:黄道婆。
  黄道婆改良的棉纺织机,在程灵的手机里也有着图示记载。
  只可惜这个记载并不全面,就像一些历史资料上自带的配图:大致的形状和解说都有,但要想凭借这种粗陋的图纸,直接将东西制作出来,却有难度。
  很遗憾,这方面程灵走不了终南捷径,就只能凭借图示的方向,不停地试验和制作。
  “郎君回来了,快来看看,您说的手摇脚踏效果,您看看是不是这样?”
  这一天,程灵西郊的庄子里回来,刚一进门,就被守在门外张望的边二郎给喊住了。
  边二郎搓着手满脸是笑,带着程灵直奔隔壁工坊而去。
  程灵进了工坊东厢专门被开辟出来的一间木工房,抬眼就看到一台高高大大的轧棉机。
  那轧棉机的后方站着一个人,正兴奋地一边摇动着机器旁边的一个摇杆,一边又用脚踩踏着下方踏板。
  这人不是别个,正是蔺大儒!
  蔺大儒一摇一踩,皮棉从这头进入,到了另一边,白胖胖的完整棉花就被吐了出来,而棉壳和棉籽则从旁边噗地飞出。
  剥剥剥,只听一阵阵棉壳掉落的声音响起,蔺大儒听着这声音,却是露出一脸陶醉相。
  见到程灵过来,蔺正哈哈大笑:“愚之啊,你这些部曲都是宝贝啊,手艺当真了得,这个轧棉机,用起来真是有趣极了!”
  程灵也觉得边柏松这一派人非常了不起,在各方面条件都有欠缺的情况下,凭借她的简单引导,他们就能通过不懈努力和改进,将这轧棉机最终制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