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
作者:沉舟钓雪      更新:2024-02-01 14:51      字数:4094
  蔺正玩了一会儿机器,过足了瘾,又招呼程灵:“你来试试,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问题?”
  第211章 大魏潮流的最前沿
  程灵仔细检查了这个轧棉机。
  轧棉机的总体构造其实并不复杂,难处在于这个东西以前没有人做过,没个参照,因此容易走弯路。
  程灵摇了摇轧棉机上方的转轴,说道:“二郎,你来瞧瞧,这个手柄的曲度,是不是还能再高一些?”
  边二郎是边柏松的小儿子,边柏松是造船大师,他的两个儿子里,边大郎跟着他在船上干活,虽然相对平庸些,但胜在踏实。
  小儿子边二郎天生喜好木工,对于造船并不似边柏松那般痴迷,但在精细的木工活上头,他却有一种天性的敏锐。
  程灵最近要造的这些东西,边柏松虽然负责总揽,但在执行过程中,除了他的几个木工徒弟负责打下手,反而是边二郎出力最多。
  边二郎一边听程灵的建议,一边拿个本子在旁边写写画画。
  他用的是自制的炭笔,本子则由相对粗硬的毛边纸装订而成,下方带着一块打磨光润的薄木板,特别方便随写随记。
  这种便携的随笔本子也是程灵最先提出的,她做主簿以后就要求工坊里的部曲做了这种随笔本出来,此后她就常常拿这种本子做速记。
  因其方便易用,不多久,她身边的人就都开始学她用起了这种本子和炭笔。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这种风气甚至从程氏部曲间传到了府衙,凡是需要速记的人,都爱上了这种速记方式,就连蔺大儒,现在也常常是随身一个速记本。
  有木板做垫子,这不比古之名士倚马万言方便得多?
  程灵带来的改变还不止这些,除了像速记本这种方便办公的小手段,还有表格的运用与整理。
  尤其是表格,这个东西是一度让府君骆平和府衙众官吏都觉得惊艳的好物。
  在去年,看到程灵递上的第一篇表格式统计单时,骆平就惊奇地说过:“此物若能通达全国,使上下奏报俱能统一清晰,尚书台的诸位老大人怕不是要大贺三日?”
  说完,他自己就先笑了三声。
  府衙都用上了表格来做各种各样的数据统计,资料排列,程灵在府衙的地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越发稳固了。
  这个东西看似简单,其实影响深远,非同小可。
  蔺正也越发觉得程灵简直就像个宝藏一般,他特别喜欢跟程灵说话,也不仅仅是因为她在格物一道上常有各种巧思,更是因为她本身的处事角度,心胸眼光,俱都格外突出。
  工坊里,程灵看过了轧棉机,又去看那弹棉长弓,以及脚踏纺车。
  棉花要被纺织成棉布,通常个要有四道工序,分别是捍、弹、纺、织。
  也就是说,先去棉壳剥棉籽,再弹松棉花,而后将其抽纺成线,最后才织成布匹。
  这后两道工序且不说,就说弹棉花,在从前也是人所不知的。
  正是因为雍州人没有弹棉花的技术,只会简单粗暴地将棉花去壳,再一股脑儿地往衣服里缝。
  而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棉衣往往干硬沉重,保暖效果也有欠缺,棉花的存在便也始终得不到人们重视。
  但现在程灵这里已经做出了轧棉机,又做出了大号的四尺弹棉长弓——
  务必要说的一点是,弹棉长弓的制作没有什么技术难度,这东西在程灵这里,其实是要比轧棉机更早制作成功的。
  事实上,两三个月以前,程氏工坊里一些手巧的大娘嫂子就已经开始尝试着自己摸索起了弹棉花的技术。
  甚至,就在去年冬天,程灵等人就已经穿上了填充棉胎的棉衣呢。
  现在上元节过去了,春天已来到,程灵脱下了原先的厚棉背心,改穿了薄的夹棉背心,也算是走在整个大魏潮流的最前沿,比所有人都提前享受了一把棉衣的妙处。
  蔺正同样蹭到了一厚一薄的两套棉背心,毕竟雍州的冬天不算太冷,蔺大儒常常宽袍大袖仙气飘飘的,且还要讲究些风度,因此太过于笨重的大棉袄,蔺大儒是不穿的。
  自从穿上了棉背心,蔺正就对棉纺机特别上心。
  程灵要求匠人们制作的是三锭脚踏纺车,这个东西只要知道原理,也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不过要想做好做精,仍然需要不断调整与修正。
  程灵走进隔壁一间工房,听到里头传来一声又一声机械的踏板声,再定睛一看,三台脚踏纺车并排放着,以程二妮为首的三名少女正在脚踩手绕,比着纺线呢。
  她们已经纺了许多棉线出来,一见到程灵,程二妮就惊喜道:“灵哥儿,如今这纺车好用极了,踩踏起来顺顺当当的,再也不卡壳。织机呢?织机什么时候能好?”
  她简直是迫不及待,想试着用织机织出棉布了!
  其实在棉布的制作过程中,相比起前三步,织机反而不是重点。
  因为在棉布出现以前,人们也是要穿衣,要织布的,所以魏国的织机技术其实已经相对成熟。
  纵然说棉布的纺织与葛麻,与丝绸都略有区别,但原理上大同小异,无非就是细微处尺寸有些不同。
  比如说梭子的大小,经轴的长短,织机开口的时间和大小,打纬的力度等等,这些方面需要调整。
  程灵却回复程二妮道:“二姐不要急,要不了多久会有惊喜给你的。”
  检查完这边的进度,回头程灵就吩咐洪广义去外头采买织机。
  购入一台麻布的织机,一台丝帛的织机,然后叫边二郎亲自动手,根据棉线的特征,调整改造这两台织机。
  但有一件事情程灵没有告诉任何人,那就是在隔壁程宅,她自己的私人工作室里,她其实一直在亲自动手,尝试着制作一台真正领先于当前时代的织机!
  华夏历史上,黄道婆之所以能够将棉纺事业推广到天下皆行,除了她将棉纺的前三个步骤改良得宜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织机的改良上,她也极有创举。
  程灵不敢做得太出格,但效仿先贤,做出一台能够拥有更高效率,更强推广性的织机,她却觉得自己应该可以。
  新型的织机如果能够问世,对于纺织事业的推动才真的应该是革命性的。此事十分重大,程灵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第212章 机会总是等待给有准备的人
  程灵本以为,那个合适的时机会需要等待许久。
  作为一个有准备的人,她也无惧等待。
  但实际上,那个时机却来得非常之快。
  一月底,二月初。
  春来万物复苏,好不容易在年节时休停了一段时间的府衙又重新陷入了忙碌之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劝课农桑。
  这基本上也是所有地方官员的头等大事,即便雍州是有名的商业大都市,在农桑一事上也决不能轻忽。
  统计土地、人丁,计算劳力,规划种植的种类,预测可能会有的产量,查看各地水利设施现状等等,各种各样的琐事……
  说起来挺烦,做起来也确实是挺烦。
  而这些,一般都是主簿与其属官和吏员在做。说白了,就是程灵带人在做。
  主簿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程灵就在一月底的时候带人下了乡,先去雍州城直属的周边地带,再一点一点地向着西边推进。
  按照规划,程灵是打算一直走到西边的雍州边界以后,再从西向南,绕一个大圈子,将所有需要统计的地方都走一个遍。
  这是个繁琐的大工程,刚下乡的时候,程灵身边的人大多还都是精神勃勃的,三五日后,有两个书吏就开始蔫了,又过两三日,连衙役们都有些忍不住失了精神。
  程灵除了带这些人,还带了两个徒弟,杨林和宁循。
  其他人都留在雍州城,各有各的事情要忙碌,倒不必多说。
  宁循是程灵到雍州以后新收的徒弟,这个弟子是自己送上门来的。程灵在雍州本没有再开武馆收徒的打算,却看中了宁循身上的某些特质,最后还是同意了收这个徒弟。
  宁循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但他尤其能吃苦,这方面杨林也及不上他。
  下乡的一路上,一行七人要携带不少的行李,然而乡路难走,借助马车这是不现实的,所以程灵出行时,就从府衙的牲畜棚里牵了两头毛驴出来。
  这两头毛驴一头是程灵的坐骑,另一头则负责驮行李。
  当然,这只是原先的设想,实际上众人的行李最后根本就没给毛驴发挥余地,而是都叫宁循打包成担子挑在了自己身上。
  宁循跟程灵学桩功,其中一式桩法叫做挑担桩,讲的就是一个左右平衡,气息通达。
  一股劲力,自脚底而生,贯通筋骨而至五脏,动时生生不息,炼筋拔髓,静时内调养气,固如松柏。
  这门桩功很是厉害,程灵其实并不仅仅是教了宁循,杨林也跟着学了。
  但杨林挑了几回担子,却只是挑得腰酸背痛,根本掌握不到挑担行走时的韵律与平衡。时间长了,除了劳筋伤骨,并无锻炼作用。
  最后,挑担就成了宁循的日常,两头毛驴反倒歇了下来。
  这一日他们出了州城直属地界,到了雍州下属的明山县。
  明山县既以山为名,自然,这整个县域的特色也就是山地特别的多。
  古来山多之地,难免交通不便,明山县也因此特别穷困一些,是雍州之地的下县。
  程灵带着人,穿过县城,带上了县衙的一名典簿,穿山涉水,渐渐深入到明山县的一些偏僻村庄中。
  一场春雨刚刚下过,地面透着湿泞。
  众人小心走着,刚刚转过一道山壁,只见前方豁然开阔。
  左边是黄灿灿的一片田地,右边虽然仍旧是山,但那山势渐矮,绵延的山脚下有茅屋处处,村庄显现。
  明山县的典簿姚庆颤着一双像面条般发软的腿,狠狠松一口气,连忙说:“程大人,这便是晓树村,晓树村到了!”
  哎哟他的娘咧,这个程大人简直不是人!
  明明带着毛驴,可这位州城来的程主簿却偏叫毛驴空着,“他”自己不骑驴,也不让驴子驮行李,还叫手下人硬生生挑了一路的担子。
  可见此人必定是极为刻薄的那种上官!
  姚庆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一路走一路腹诽,虽然是走得腿都快炸了,心里特别想借驴子骑一骑,却又硬生生的,一句话也不敢说出来。
  他能说么?他不能啊!他又不是缺心眼儿,连身为上官的程灵都不骑驴,他姚庆一个县衙的典簿,又哪来的脸提这个?
  就在此时,忽闻前方传来阵阵喧哗之声。
  程灵等人顿时驻足,向那喧闹传来的方向看去。
  这一看,首先就见到一条人影踉踉跄跄地在向着前方奔跑。
  后头的人一边追一边喊:“贼老头,停下!”
  “庸医,治死了咱们村子里的人,要你偿命!”
  “不许跑,再跑当场打死!”
  前方的老者只将双手抱头,一边也喊:“诸位冷静,在下并非庸医!哎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