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解决之道
作者:三个王爷      更新:2021-01-12 06:52      字数:3870
  “世子刚刚所言惟有浴火重生方才是解决之道,不知是何用意?可否详细告知。”
  陈世文对着世子恭敬的问道,其实心中是极为疑惑的,所谓浴火重生之法,便是一切推倒重来从根基上推翻整个官僚和皇权,能够建一个新的官僚体系,也就是世人所说的改革换代。别人如果说这话也就罢了,但是世子作为皇亲又是今后帝位的有力竞争者,更需要官僚和权贵们的支持,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了。
  “陈大人可听说过武林?”
  “这个自然听说过,他们本是一群江湖草莽靠打家劫舍为生,规模稍大更敢攻打城市影响朝廷的统治,不过自本朝实行正魔分化之策基本上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不知世子为何提起他们?”
  “陈大人莫急,且听在下娓娓道来,这些年来本世子一直与这些江湖人士结交甚广,对他们还是多有了解…”
  世子正想畅所欲言却没想到被陈大人当即打断。
  “结交甚广?”
  “啊,不错,有什么问题吗?”这些年来世子一直尽量避免与朝中文武官员的结交就是怕惹人非议,只有跟这些江湖中人来往才不会有人注意,没想到这位陈大人似乎极为在意何时令他摸不清头脑。
  “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江湖草莽终究只是末流,即便是名门正派也只是在一山一水有些影响,很难影响到朝廷之上,而且这天下权贵甚至一些士绅对他们都多为瞧不起,不屑与其为伍。世子身为天皇贵胄还是尽量不要与他们走得过近,多与这朝中的大臣和儒学之士交流才是正途,否则会让陛下和王爷觉得世子玩世不恭不把心思放在正事之上,对世子今后绝无好处。”
  听到这里世子虽面无表情但是心中着实苦笑了一下,这陈大人所劝正是他平日极力避免的事情,真不知道他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
  “陈大人所说本世子自然明白,但大厦将倾非人力所能挽回,只有另辟蹊径才是求生之道。”
  “不错,在下洗耳恭听。”
  说着陈大人站起身来对着世子鞠了一躬显得极为恭敬。但世子也不托大,也赶紧回了一礼,不过倒是把这陈大人吓了一跳。
  “如今的朝廷已经是根基腐朽,若是平时或许陛下励精图治上有挽回的可能,但现在强敌蒙古时而进犯,根本不会给当今圣上整顿吏治的时间,如今所做大多是徒劳无功。既然从朝廷这一端已经毫无办法,那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江湖武林之上,最主要的就是那些名门正派。武林中人都身怀武功,随身携带刀剑,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若是能将他们收归朝廷所用岂不是平添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借着这股力量外拒蒙古内惩奸逆绝非不可能。”
  “哈哈,原来如此。”陈世文听完哈哈大笑,不以为意。
  “世子所想其实不是没人想过而且还不止一人,而且他们全都失败了,世子可知为何?”
  “请指教。”
  “这些宗门本就是山中诸侯,宗门之主更是一方土皇帝,想让他们听朝庭说三道四哪个会愿意,而他们本身又是朝廷无能为力而采取正魔分化策略的产物,为的就是维护地方秩序自然不可能派出大军讨伐,久而久之他们就自然脱离朝廷之外,只尊朝廷而不听命于朝廷,请问世子要如何去收服他们。”说完陈大人摸着胡须笑了笑,心中可能在想这世子果然年轻终究没有见过大风浪。
  “大人所说的确不错,但却忽略了一群人,那些宗门之主自然不希望归顺朝廷,但宗门之内还有许多普通弟子。”
  刚刚还满脸笑意的陈大人此时脸色一正,他感觉世子或许会说出一番他从未见过的新天地,心中多有一份期待。
  “名门正派大多推崇狭义,但多年来一直零零散散甚至连个稳定的传播者都没有,一直到我朝实行正魔分化正道宗门有了稳定的根基,这侠义之说才算有了一个稳定的传播者和拥护者。然而可惜的是即便如此各门各派对侠义的认知也是各有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不知为何世子话锋一转说到侠义上来。
  “但是世子,你我都知道这侠义之说不过是正道中人挂羊头卖狗肉,除了少数侠义之辈我可没见过哪个宗门天天行侠仗义的,大多是追求名利聚敛钱财罢了,难道世子也相信这些。”
  “大人所说不错,你我自然不信,那些宗门之主也不相信,但是那些普通弟子和市井小民却极为相信,只要他们相信就足够了,因为本世子要的只是一个大义的名分。”
  陈大人在一旁静静听着不再插话,偶尔端起茶杯抿上一小口,看那样子极为入迷。
  “自古以来各国皆以变法图强,从秦之商鞅变法到现如今,历朝历代无不可变革,改革朝廷制度以适应社会生产的实际情况,国家才能强盛。包括儒家学说亦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不断改变,今日的程朱理学早就不是当年的孔子学说,它们之间的差别比之人和狗的差别还大。为何?正所谓变则强,不变则亡,大到国家,小到商户,若是固守成规,早晚要被那些善于变革者吞并。本世子想来既然朝廷和儒家都可以变革图强,那为什么武林不可以,若是可以改造侠义之道未必不能收服武林宗门,甚至可以以侠义改造世俗礼教进而以此打击那些霸占地方的乡绅宗族。”
  “世子想的过于简单了,朝廷历代先贤并不是没有想过对武林做变革,但做出变革又能如何呢?基本都已失败结局。而且儒家经过近千年的变革早就已经与这世俗皇权,各地宗族磨合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认谁也插不进去。而且最重要的是朝廷恐怕也不愿意。”
  这陈释文虽然是儒生但似乎对儒家的一些弊端并不遮掩,反而大方的说出来。
  “不错,先生所言极是,若是几十年前,想要做成此事断不可行,不过今时今日却有不同,儒家固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但儒家却也有它解决不了的弊端。现如金国国力衰微,赋税收不上来,财政支出年年升高,养兵养官,哪样不需要花钱,一进一出,国库早已空虚,只怕不等蒙古军来进攻,金国就先自己灭亡,现在朝廷最缺的就是钱粮,可为什么钱粮赋税收不上来了?先生可否指教。”
  “皇权不下乡,无法直接从百姓那里收取赋税,只能依靠乡绅小吏,一旦他们与朝中权贵联合起来,截留农业赋税,甚至与商贾勾结,截留各种商业赋税,这两样赋税是帝国的根基,它们都被装进私人的口袋,朝廷哪有不衰不败。朝堂内外勾结,欺上瞒下,皇帝不过是个瞎子、聋子、瘸子,哪里还能做任何事。”
  “不错,如今天下土地兼并严重,不仅仅是金国,南边的宋国也是如此,土地兼并造成农民破产,大量财富流入地主权贵手中,而朝廷财政日渐枯萎,无力养兵,战斗力低下,反而被人口财力远远小于自己的北方民族连连击败,这便是我们的机会。”
  说到这里世子停顿了一下,端起桌上的茶水一饮而尽,看来说了如此多的话已经是口渴难耐,陈大人看到这里也受其影响,端起桌上的茶水微微抿了一口。
  “以现如今的朝廷制度已经无法挽救颓势,血亲宗族把控地方,又与朝廷权贵勾结,朝廷的力量无法深入基层,自然无法动用全国的力量抗击蒙古,若要避免亡国之祸非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一般的改革只是隔靴搔痒,根本无法撼动地方宗族和权贵的根基。”
  “世子所说在下倒也明白,这也确实是在下多年的夙愿,但我想请问世子到底如何做呢?现如今天下各国均由以血统为纽带的宗族所统治,只要这些血亲宗族还在,他们怎么可能放弃亲疏有别的儒家思想不用,却改用讲究平等的侠义之说跟外人合作了?再者,当今圣上又能放弃皇权至上,世子想的还是太过简单了。”
  “先生所言不错,这也是本世子跟先生谈论武林的原因。这天下除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还有另一股不注重血统的势力,那便是武林。武林势力除了少部分人注重血统,大部分都是更加注重传承的门派,其内部大多是师徒关系而非血亲,除了少部分亲传弟子受到重视,大部分普通弟子并没有受到关注,又没有血统作为纽带,之间的认同感较为薄弱。他们数量庞大且其中不乏一些高手之辈,但由于不被门中长老高层重视,大多数身处底层,生活艰苦,他们中虽有一些心机深沉之辈,但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良善之人,长期忍受一些不公的待遇,渴望公正的秩序,只要将他们凝聚起来,便是一股足以改天变地的力量。”
  “那具体如何操作,可有方法?”陈大人的注意力似乎又被调动起来,开始紧紧追问。
  “先生可知武林侠义乃至朝廷律法的本质是什么?是秩序,是规则,是约束特权之人让其不能肆意妄为、践踏他人的暴力。本来这是朝廷律法的作用,可惜大家都不信,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侠义这虚无缥缈的东西上。所以要建立武林秩序首先自然是要改革,依照儒家经典制定一套新的侠义,吸引那些底层弟子为我所用,继而寻找宗门高层的无道之举将其推翻,借由这些底层弟子重新掌控宗门。等将天下的各个武林门派一个个收入囊中,便可以将它们整合为一个整体,先生想想看,这么多武林门派掌握了多少土地多少商业,这些都是巨额的财富。他们更拥有无数的武者,虽然大部分都是武功低微之辈,但只需稍加训练在如此大的基数之下他们的力量非常可观…”
  “等一下世子,这前面一步动作虽大但也能够理解,但接下来下官如果理解没有错误,难道是造反不成?”
  陈大人听到此处已经不敢继续听下去,赶忙小声制止道,生怕被有心人听到惹来大祸,突然似乎想到了什么赶紧向四周看看,此时管家已不知去向,竟不知什么时候已离开这所大厅,不过见此他倒是喘口气放下心来。
  “先生多虑了,本世子怎么会反自己!我的意思是要进行变革,自下而上的进行改革,将武林侠义进行变革适用于皇权的统治,变革之后的一切自当归于朝廷而不是某个人。”
  “世子的想法的确出人意料,但在下却有一个疑问想请教世子。世子整合武林之后肯定想通过这些武林力量推翻现有的乡绅根基,宗族势力对吧。”
  “正是。”
  “宗门弟子大多来自各地并没有血亲关系,自然可以以侠义影响他们,施行公正的法规。但世俗不同,百姓以土地为命脉,数代人甚至十数代人都聚居在一个地方,互相之间早就有些分不开的血脉亲情,一旦出事他们必然帮亲不帮理,这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世子觉得他们会放弃讲究血缘的宗法制度而去选择讲究公正的侠义思想吗?”
  “这个,在下也还没有想好怎么办,但事在人为,走一步看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