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强行普法,大杀功臣
作者:龙叔重约      更新:2021-11-28 20:50      字数:2428
  说起法制建设,大家可能很难把这个现代的观点和封建君主联系起来,但朱元璋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但制定了完备的法律,还成功地普及了法律。
  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并规定了五种刑罚,分别是答、杖徒、流、死。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竹棍打人、大木板打人、有期徒刑、流放、死刑。当然,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不会满足于这几种处罚方式的,这五种只是正刑,另外还有很多花样,都很残忍。
  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做《大浩》的书。所谓《大诰》,是朱元璋采集很多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为什么朱元璋要推广《大诰》而不是《大明律》呢?只要细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朱元璋确实是个厉害的人物。
  根据法理学的分类,《大诰》采用了案例,应属于判例法,这么看来,朱元璋还颇有点英美法系的倾向。朱元璋准确地认识到,要老百姓去背那些条文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案例生动具体,个个有名有姓,老百姓可以拿它当休闲读物来看,就如同今天我们喜欢看悬疑推理故事一样。更重要的是,里面还详细记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刮皮、抽肠、別皮等,足以让人把刚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然后发誓这辈子不犯法。把犯人的罪行和处罚方式写入《大诰》,起到警示作用,实在是一种创举。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现在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城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一个人读,无数人听,并不是因为读的那个人口才好,而是由于大家都不识字,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朱元璋再有办法,也不能代替那么多的老百姓去听,去读。这实在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奇人就是奇人,朱元璋用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解决了问题。
  他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已被定罪处刑,下一步本来是该坐牢的去坐牢,该流放的流放。差役却不忙,他们还要办一件事,那就是把张三押回其家中,去找一样东西。找什么呢?就是这本《大诰》。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张三了,如果本来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如果是杀头的罪,那就能留一条命。
  反之,家里没有这本书,那就完蛋了,如果张三被判为流放罪,差役就会先恭喜他省了一笔交通费,然后拉出去,咔嚓掉他的脑袋。
  朱元璋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普及了法典,虽然具体效果不一定很好,但他毕竟作出了尝试。
  再来讲一讲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对象,都是他起兵时亲如手足的患难朋友。他们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当他们以为可以安享富贵时,却被朱元璋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并株连九族。
  事实上,朱元璋每天都在屠杀,前后屠杀了四万多名文臣武将。像皇太子的教师宋濂,是元末明初文才最为出众的人物,朱元璋尊称他为“圣人”,来往宫中如同一家。
  因宋濂的孙儿牵扯到胡惟庸案中,朱元璋翻脸不认人,昔日的座上宾,一眨眼成了阶下囚。宋濂被贬到穷困的蛮荒之地,没几年就死在那里。
  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刘基,对明王朝的功绩与诸葛亮对蜀汉王国的功绩不相上下,但他的结局和诸葛亮不能相比,他的高度智慧使朱元璋浑身不自在,最后,朱元璋将其毒死后,嫁祸于胡惟庸。
  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徳,父子同时被绑赴刑场腰斩。平定广东的大将朱亮祖,父子同时惨死在钢鞭之下。大臣李仕鲁在金銮殿上辞职,朱元璋认为是看不起他这个皇帝,当即命武士将李仕鲁摔下殿堂,脑浆迸裂而死。
  在所有共患难的朋友中,只有三个人没有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一是常遇春,二是徐达,三是汤和。常遇春运气最好,天下还没太平就早早地死掉。徐达的死,和处决没啥区别,他患一种疽疮,最忌鹅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鸼肉给他,并命送鹅肉的宦官在旁监视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毒发身亡。只有汤和一人寿终正寝,因为他看上去傻乎乎的,不具拥有野心的智商。
  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朝中人人自危,每时每刻都担心飞来横祸,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归来,合家才有笑容。
  关于朱元璋疯狂屠杀功臣元勋的心理动因,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担心自己死后强臣压主,所以事先消除隐患。
  这种解释有一则宫廷轶闻可为佐证:有一天,皇太子劝说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来。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结果给扎破了手掌,并连声呼痛。
  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就算上面的解释是真实的,也说明被杀的功臣都蒙受不白之冤,“谋反”根本是莫须有的罪名,而在屠杀功臣的同时,也助长了司法制度的黑暗。
  皇太子懦弱而皇太孙年幼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恐怕不是主要的原因。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祟。朱元璋出生于一个极度贫苦的家庭,父母双双死于瘟疫,很小就成了孤儿。他放过牛,当过干粗活的小和尚,天下大乱时又被迫落草为寇,在底层社会受尽欺凌。
  因为出身过于卑贱,朱元璋对上流社会既羡慕又仇恨,既想拼命挤进去,又恨不得把上层人士踩在脚下。他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不可能把苦难身世演变为改造社会普济天下苍生的动力,相反,因为自己没有学问,便对有学问有才能的人嫉妒得发狂。像胡惟庸、李善长、刘基等人,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朱元璋的江山是他们三人智慧的结晶。
  在本质上,自卑感过重的领袖,跟有才干的部属不能并存,因此,他们三人在朱元璋的力量不够强大时还可被委以重任,一旦朱元璋意识到自己没有他们,也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时,他们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宋濂也是出身贫寒,身世和朱元璋相近,按理会同病相怜,但宋濂太有学问,朱元璋最终还是容忍不了。
  朱元璋对功臣实行灭种式的屠杀后,以为自此国泰民安,没想到,他刚刚进入坟墓,他的第四个儿子,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便举兵反叛,开始了复仇式的宗族自相残杀。
  因为功臣被屠杀罄尽,中央军没有杰出的统帅,叛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建文帝在都城陷落之时永远失踪了,野史传说,他远逃海外做了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