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祸源于弟,狂士点醒
作者:龙叔重约      更新:2021-11-28 20:50      字数:3518
  曾国藩实际上是个极有趣味的人。他在翰林院的时候,除了读书,跟随大学士倭仁学习理学,还时不时想办法搞点钱,买点人参寄回老家去。辽东参,二十四两银子一两,不是很好弄的。曾国藩当京官,很穷啊!
  道光廿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曾国藩在日记里说,朋友聊天的时候,谈起一位同事娶了小妾,很是“妩媚艳异”,“闻色而心艳羡”,但他立刻自责道:“真禽兽矣。”
  有一回,他还错过了上朝的时间。为什么?天上下雨,路上不好走,这也就罢了,他还带进京的老爷子进到午门之内,看官员如何上朝。
  一天,曾国藩读苏东坡的诗,读到“但寻牛矢觅归路”的句子,不禁拍案叫好。他感叹道:“念古人胸次潇洒旷远,毫无渣滓,以牛屎入诗,真是东坡为人和作诗的好处。”
  其实,曾国藩也有很多这样的妙句。比如,成丰十一年二月,他给九弟曾国荃写信说:“每日除下两次围棋外,无一刻不气得如柴狗担鸡去一般也。”兄弟都是朝廷重臣,人事繁杂,矛盾重重。“柴狗担鸡”,真是形象生动的好文字。
  曾国藩也有很多世故的主张。曾国荃要去拜访洋人,先将文书拿给大哥看。曾国藩看了拜帖,吩咐道:“尽可往见。”因为“无论中国人外国人,无不好恭维者”。
  成丰十一年四月,曾国荃打了胜仗,向京里报喜。他虽然也跟随长兄到京城里读过书,但是对宫里的规矩还不太懂。曾国荃觉得没有骈文不能表达激动的心情——“一切功劳皆靠皇上的英明领导”。他给皇上上了一道用骈文写的折子(四六体折),同时将稿子寄给曾国藩看了。曾国藩看后,回复道:“皇上每日阅区数十折,于四六折,例不甚过目,即散行折之长者,亦不全看。
  曾国荃以为皇上喜欢看骈文颂歌,但是曾国藩告诉他,这样的颂歌太多了,皇上根本不会看。
  曾国荃收复金陵之后,自恃有功,便有些自命不凡。他做湖北巡抚,有哥哥曾国藩倚靠,因而与湖广总督官文发生冲突,还上奏弹劾官文。
  官文,满族人,坐镇湖广,是清廷插在长江中游的钉子。湘军准军在长江流域崛起,清朝满族权贵不放心,利用官文控扼长江牵制湘军和淮军。
  曾国荃做了湖北巡抚,不把满洲贵族看在眼里。官文决定治治他,保奏曾国荃为“帮办军务”要他率军去鄂北“剿捻”,很快得到批复。
  曾国荃不知道“帮办军务”为何物,曾国藩写信说,这是毫无实权的空名。此时,湖北粮道丁守存搬弄是非,对曾国荃说,湖北“新湘军”所需粮草由粮台筹集,官文却不供给军粮。恰好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来湖北,曾国荃找他拟稿,告发官文。
  曾纪泽说,官文是满洲贵族被太后和皇帝宠信,弹劾他可能闹出大事,最好和父亲商量,再作决定。曾国荃认为大哥胆子越来越小,必然阻挠,不打算告诉曾国藩。曾纪泽只好按叔父提供的内容拟稿。
  曾国藩得到消息,要来底稿,发现言词涉及军机处和“肃党”,立即写信给曾国荃:“隐忍克己,不能要强。”
  曾国荃才知道事情的利害,只能等着事态发展。
  正如曾国藩所料,曾国荃的奏折引起轩然大波。军机大臣胡家玉面禀慈禧,说曾国荃诬告官文,要求朝廷治曾国荃诬陷之罪。
  慈禧太后让军机处派人调査。钦差回奏说,曾国荃所列不实,要求朝廷下旨治罪曾国荃。慈禧颇感为难,表面上是曾、官二人相争,实质是满洲贵族与湘淮系头领的矛盾。
  这时,慈禧接到两个奏折。一是曾国藩密保官文。他密奏清廷,不要深究官文之罪。曾国藩同样痛恨官文,可形势逼迫他这么做。另一封奏折是左宗棠的。左宗棠远在西北,手握兵权,他特上一折,以自己多年在湖广的所见为证,要求朝廷惩处官文。
  慈禧只好曲意调和,把官文调回京师,以大学士掌管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统,并未作任何惩处。曾国荃仍为湖北巡抚。曾国荃与官文之争虽然了结,祸根却由此埋下。
  后来,捻军冲过曾国藩的贾鲁河防线,驰人山东。官文抓住把柄,放出暗箭。官文暗中煽动满洲贵族,说曾国藩集团占据大量地盘,非国家之福,连皇帝也下谕旨申斥。
  同治五年九月,官文用重金收买御史朱学笃,上疏弹劾曾国藩。这时,又有法国人致书朝廷,说曾国藩兄弟同任封疆大吏,“东南已非国家有”,又是明显的离间之计。
  陕甘总督杨载福、陕西巡抚刘蓉同时提出退休,暗示朝廷如果惩处曾国藩,他们将辞职不干。清廷见湘系大吏纷纷“救授”曾国藩,只好下旨斥责御史朱学笃,又安慰曾国藩一番。
  京城内外罢斥曾国藩的风浪,已被官文掀起,太后和皇帝改变态度,对曾国藩系的地方大员开始大刀阔斧裁撤,一大批湘军官员纷纷被开缺回籍。陕甘总督杨载福、陕西巡抚刘蓉、广东巡抚郭嵩焘、湖北巡抚曾国荃、直隶总督刘长佑,相继被罢。
  曾国藩感到情形不妙,打算申请回家养老。奏疏刚送出去两天,接到朝廷谕旨,令他交出钦差大臣的关防,转交李鸿章,叫他回家休假一个月,出任两江总督。
  李鸿章派人到曾国藩处,领取钦差大臣关防大印。曾国藩想:“关防是重要的东西,将帅交接是大事,他急着要拿走,弄没了怎么办?况且,我还留在这里。”
  他想赖在钦差大臣的位置上,李鸿章派人劝说,曾国藩仍不答应。不久,朝廷新的谕旨火速送到曾国藩行营,对曾国藩严词申斥。曾国藩只得怏怏离任。
  曾国藩遭祸有一定的必然性,直接原因仍要归咎于曾国荃弹劾官文一案。这是老虎嘴上拔须,惊醒了老虎,不划算。
  势力比自己大的人,可以成为你的朋友,也可以成为你的敌人,取决于你对他的态度。如果他有挑衅之意,不必上当,避开他就行,他既然敢叫阵,必有准备,此时,可以绕过去再前进,以退为进。
  这全怪曾国荃行事鲁莽,要不是曾国藩及时补救,曾国荃的下场如何,还很难说。
  赵烈文虽然是个书生,但对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医易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年少即有才名。有人向曾国藩推荐赵烈文。
  曾国藩见赵烈文一脸做然之气,就想杀杀他的锐气。曾国藩带着赵烈文,到最能打恶仗的一个军营阅兵。曾国藩问他,手下的表现怎样,赵烈文说:“此营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国藩不以为然,觉得是一派书生狂言。赵烈文知道曾国藩瞧不起自己,便告辞了。
  一个月后,在一次战役里,赵烈文所说的这一营部队大败溃散。曾国藩三顾茅庐,又把赵烈文请回来。在晚清,赵烈文以大智慧而著称,别人不知道曾国藩为什么要开展自我批评,赵烈文已经洞悉间题的关键。于是他写了一篇上书,向曾国藩进言。
  在这篇上书里,赵烈文说出曾国藩后来常提的名言:“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他对曾国藩说:“曾大帅,您爱贤好士,天下皆知,现在,幕府中的幕僚相继离开,让您很迷惑、很不解,您有没有想过,他们离开,到底是因为他们辜负您呢,还是您辜负他们呢?”
  这一问,对曾国藩来说,不可谓不惊心。他说:“在出兵檄文上,您树立一个高尚的目标,要以儒家的信仰,挽救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目标,当然很崇高,当然没问题,也是我们这帮知识分子愿意聚拢到这儿来的关键原因。但是,您要求所有人都像您自个儿一样,做一个不贪名、不求利的彻头彻尾的君子,那就太不切实际了。”
  事实确实如此,曾国藩特别强调,团队中的人才,个个都要是“忠义血性”之人。他说,他的选将条件是“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荷阙其一,万不可带勇,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
  你自己如此做,也这样要求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成为你这样不“汲汲名利”、不求官求财的君子,按赵烈文的意思,这就是痴人说梦。
  赵烈文说,方今天下大乱,有识之士聚集到身边来,固然要成就一番事业,但还有更为现实的需求。这些人不是没有公心,有公心的同时,还有私心,这是人之常情。谁没有父母妻儿?谁没有家眷子息?谁不是要先能生存,才能谈精神?曾大帅,您是大帅,当然不“汲汲名利”,手下这帮人,他远要养家糊口,近要谋个人前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本来无可厚非。现在,您一句“做君子”的理想,就断送这一切。这样一来,大家跟着您,还混个什么劲儿呢?
  这就要说到您手下这些人才,为什么要跑到胡林翼那里去。
  武汉是您带兵打下来的皇帝大加赏赐,还封了您做湖北巡抚。手下这些将士,这些文官谋士,哪个不是披星戴月、劳苦功高啊?当然,您也不是没赏大家,也不是对功臣没有提拔。
  问题是,看您才提拔、保荐几个人啊,这么大的战役,事后,您总共保荐了不到百人。胡林翼大人后来抢回武汉,战役还比您当时小,事后,胡大人足足向朝廷保举提拔了三千多人。
  这一下,大家都看出来了,在曾老师您这儿,有理想,有君子,但没前程,没前途;到胡大人那儿,有理想,有君子,还有前程,有前途。谁还愿待在您这儿啊?
  所以,赵烈文的观点就是,你不能照顾手下人、团队成员的利益,不能体谅他们的私心,也就不能成就你所谓的“公心”。
  据说,曾国藩读完赵烈文的这篇上书,一声长叹,从此磻然醒悟。后来,曾国藩的幕府,再次远超胡林翼的幕府,成为当时天下闻名的“神州第一幕府”。